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時快訊】你家的泡菜壇子來自高家嶺嗎?南鄭土陶老手藝人的堅守和傳承

時間:2023-04-10 06:33:59    來源:二三里資訊    

倘若你是老漢中人,家里一定使用過高家嶺的陶器,如缸、盆、罐、泡菜壇子和碗,記憶最深的是該是泡菜壇。


【資料圖】

泡菜與黃酒是漢中人不可或缺的餐桌美味。而無論是工廠加工,還是私人腌制,一種采用本地黃土燒制,透氣性能極佳的陶器,高家嶺罐罐窯制作出的泡菜壇總會成為當地人的首選。

“我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我的父親對我這么說,我也對我的兒子這樣說。”漢中市南鄭高家嶺,已經傳承5代土陶制作工藝的陳顯文,文化程度并不高,據他自己說,小學三年級就輟學隨父親學習這門手藝。

老舊的廠房里,陽光從大門里傾瀉進來,陳顯文把一捧和好的黃泥堆在一個可旋轉的圓盤上,用一根木棍飛速地攪動木盤,待轉盤到達一定的轉速后,丟下木棍,雙手捧住黃泥,兩個大拇指扣住泥芯,旋轉中的黃泥先形成一個碗狀,然后雙手逐漸收攏,由下自上滑動,待轉盤停止轉動,一件腰鼓狀的陶罐便躍然盤中,古樸而莊重。

一幅陳顯文正在做陶胚的照片被攝影師拍下,立在凳子上。早已被歲月熏黑的墻壁上,顯示非物質文化基地的銅牌也掛在不顯眼的地方。

“許多人找到這里,過來拍,這是群藝館一個老師拍的,洗出來送給我。”洗去黏土后,擦了擦滿是傷口和繭疤的雙手,撫摸著面前的酒罐。三十余年里,他將制作罐罐窯的所有工藝習于一身,一雙巧手幾乎承載了這門手藝的全部。手藝的傳承就如一件陶器的完成,總是漫長而復雜。所幸,耐心與技巧從不辜負人心,在時間的窯室里,它們總是最好的燃料。

早在60年代就廢棄的作坊,一座筆直佇立的巨大煙囪印證往日榮光,殘存下的3孔磚窯,兩孔爐火燒的正旺,火星子不時從窯爐里飛濺出來,磚窯有些破舊,這也是陳顯文最后的守望和高家嶺土陶燒制技術的核心。

沒有任何現代化設備,陳師傅聲稱,就是憑多年的經驗,每天不定時來觀察,溫度每天在升高,要燒到1000多攝氏度。現在的每次出窯完整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聽說,陳顯文祖先來自四川省達縣。500多年前,陳氏祖先來到南鄭縣的高家嶺定居,并開坊制陶。之后,舊作坊經歷了合并、改名、廢毀,但“高家嶺罐罐窯”的名稱,卻因當地百姓們的口傳心記而沿用至今,幾乎成為了漢中陶器的代名詞。除了漢中地區,也賣到外省,也有常年來定制的,燒制的盆盆罐罐,大大小小一年銷量2萬至3萬件,銷售額20萬元左右。

好不容易閑下來,陳顯文搬來一個小木頭凳子,接受了華商報記者一行的采訪,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大師顯得稍微有些拘謹。

當記者問及當下面臨的困難的時候,陳顯文告訴記者,一方面是由于技術人才的嚴重缺失,許多年輕人吃不了苦,不想干這行,目前唯一和自己一起干的的就是他自己和兩個徒弟。另外一方面是產品市場同質化和單一性,出廠價格偏低,辛苦燒出來的東西,掙不了多少錢。這是陳顯文的苦惱,也許也是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困難。

陳顯文說,像我已經50多歲了,干了30年燒陶,目前依舊在向別人學習,提高產品工藝品質的同時,從單一的泡菜壇和酒壇,開發延伸到個性花盆和工藝品等,也是他今后發展的方向。

如今,陳顯文的土陶制作非遺工坊已經在勉縣開設了課堂,每一周他都要去給孩子上課,教他們如何制作陶器。陳顯文的兒子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勸說下,也聽從了父親的意愿下決心做第南鄭高家嶺土陶制作工藝的第6代傳承人,目前正在江西景德鎮進修。

華商報記者 韓丹 姜磊 楊姣姣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