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一起愛鳥護鳥_天天微頭條

時間:2023-04-10 07:20:13    來源:華商網    

4月9日,是西安市第四十二屆“愛鳥周”啟動日,由西安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西安植物園、華商報社聯合主辦的西安市第四屆家庭觀鳥比賽,在西安植物園成功舉辦。 200個參賽家庭獲得“西安市愛鳥護鳥優秀家庭”榮譽證書,成績前20名家庭獲得精美獎品、獎牌。

比賽現場按照比賽線路圖觀鳥“打卡”


(相關資料圖)

4月9日一大早,參賽家庭家長們就帶著孩子來到西安植物園,8時30分,大家按照編隊,領取“試卷”后分頭行動。選手們按照比賽線路圖,在園區觀鳥,同時逐一完成比賽打卡點任務。

4月的植物園,春意盎然,百花盛開,每個家庭都帶著望遠鏡,有說有笑,觀花賞草,好不開心!

每到一個比賽打卡點都能看到一個“提問牌”,每個“提問牌”前都有專門的老師檢驗孩子們答題情況,過關者的試卷上,老師會蓋上紅印章,問題也很有趣:

?鳥類羽毛五顏六色的秘密?

A.豐富的生物色素

B.特殊的結構

C.光線照射角度不同

?西安第一聲鳥鳴是誰發出的?

A.麻雀 B.灰喜鵲 C.烏鴉

?誰是西安遠來的候鳥?誰是西安長久的居民?

?說出三種日常生活中與鳥類有關系的物品。

孩子們排隊有序回答問題,紛紛表示第七關和第八關是比較有難度的題。第七關是記錄在園區內觀察到的十種鳥類名稱;第八關是用繪畫加文字的形式給一種鳥類做一個自然筆記。

兩個好朋友相約一起比賽

小學二年級的孟柏宇正在排隊,準備回答問題闖關,他說:“我還剩幾關就完成啦,今天新認識了好幾種鳥。”

余欣芮和王淑玥正在一塊大石頭上完成最后一關問題。兩個孩子說,她們都是小學三年級,之前在一個幼兒園,上小學時分開了,今天參加這個活動很有趣,能學到很多鳥類知識,望遠鏡也是媽媽早早就買好了的。

余欣芮第八關自然筆記所畫的鳥兒是啄木鳥,先用鉛筆勾勒,然后用帶來的彩筆涂色,活靈活現。

“在華商報的微信公眾號上看到比賽消息,就約著王淑玥的媽媽給孩子報了名,不僅能帶孩子們逛植物園賞花,還能帶孩子們走近大自然,認識更多鳥類,培養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的理念,今天天氣也好,所以真是開心!”余欣芮的媽媽說,“也增加了親子感情!還有,上小學后,我們兩家一家住北郊,一家住東郊,想約一次不容易,今天,感謝這次活動給我們兩個家庭一起比賽的機會,加深了孩子們的友誼。”

“是公益的,還能提倡大家熱愛動物、愛護環境,真的是良心活動!”余欣芮的媽媽為這次活動點贊。

獲獎者說深入植物園近距離看到鳥兒,收獲很大

答題全部完成后,參賽家庭將“試卷”交到裁判臺,比賽裁判由西安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的鳥類專家擔任。裁判根據完賽時間、觀鳥種類和稀缺程度,以及自然筆記質量,四個方面相加,綜合后作出判定,最終選出前20名優秀選手。

上午11時,主辦方宣布了前20名選手名單,被叫到名字的選手來到臺前,獲得一份精美獎品以及一枚獎牌,孩子們將獎牌掛到胸前,非常激動。

11歲的吳越銅獲得獎品和獎牌。他說,自己今年讀小學四年級,喜歡自然科學,“早就期待著這次比賽了。這次比賽學到不少鳥類知識,深入植物園近距離看到鳥兒,收獲很大。”

華商報記者在吳越銅的“試卷”看到,第七關他記錄了在園區內觀察到的十種鳥類,有珠頸斑鳩、烏鴉、灰椋鳥、樹麻雀、家燕、白頰噪鹛、喜鵲、白頭鵯、白鹡鸰、灰喜鵲。第八關畫了一只珠頸斑鳩,并且詳細寫了珠頸斑鳩的外貌特征,也寫了對它的行為觀察。

吳越銅的媽媽說:“吳越銅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所以我和孩子爸爸一有時間就帶著他走近大自然,去秦嶺,去很多地方。有時候孩子問到一些自然方面的問題,我也不太懂時,就查閱資料,給孩子講解。今天,我們把弟弟也帶來了,受哥哥的影響,弟弟也喜歡自然科學,今天讓他也來熏陶熏陶。”

比賽意義讓更多人通過觀鳥與自然建立聯系

鳥類是都市人最容易遇見的野生動物。在前三屆比賽中,共有上千個家庭分別在浐灞國家濕地公園、陜西省西安植物園,進行了觀鳥大比拼,大朋友和小朋友不但在“觀鳥識鳥大闖關”中認識了新的鳥種,還學習到了很多鳥類有趣的科普知識,感受大自然,感受不一樣的快樂時光。

4月9日,在比賽現場,西安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會長金學林表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愛鳥周”啟動日舉辦第四屆家庭觀鳥比賽,初衷也是號召全社會愛護鳥類,保護生態環境,全員學習起來,讓更多人通過觀鳥與自然建立聯系,親近大自然,了解鳥類獨特的生存智慧,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希望西安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西安植物園、華商報社能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繼續聯辦下去。 華商報記者 任婷/文 強軍/圖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