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白馬灘鎮:黨建+鄉村旅游 按下鄉村振興加速鍵

時間:2023-05-08 08:21:53    來源:黃龍宣傳    

近日,白馬灘鎮研學旅游入選了2022世界旅游聯盟助力鄉村振興案例,白馬灘鎮“印象圪嶗”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入選了延安市第二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萬人矚目的“花香沁心肺 相約游黃龍”黃龍縣2023年全域鄉村旅游暨白馬灘‘秀餐之旅’活動成功舉辦!“五一”假期,游客紛紛選擇來到白馬灘鎮感受山水田園風光!

眾多重量級榮譽加持、各類活動的舉辦及鄉村旅游持續火爆,成功讓白馬灘鎮火爆“出圈”。白馬灘鎮推行“黨建+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營造出點上閃光、線上出彩、整片強健的基層黨建新局面。

黨支部引領 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統籌鎮域資源優勢,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效鏈接是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思考的問題。為此,在研學旅游產業發展初期,白馬灘鎮充分發揮“五級聯動”機制優勢,51個黨小組、175個黨小組成員積極深入包聯農戶,廣泛征集村民意見;鎮領導班子多次調研學習、開會研究,精準把握國家支持開展科普教育、研學實踐和勞動教育政策,確定了以勞動教育實踐為主題的研學鄉村游,明確了旅游方向,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印象圪嶗”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山水碾子灣露營基地等旅游打卡地應運而生,以“研學+”為主題的鄉村旅游讓白馬灘鎮依山經濟與沿河經濟發展成效日益凸顯,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群眾腰包越來越鼓。

把黨建元素融入景區,將黨支部建在景區上,是白馬灘鎮“黨建+旅游”理念的一個縮影。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神玉村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是其中當仁不讓的功臣。由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從懂旅游、會經營的致富帶頭人中評選出理事3名,監事2名,吸納6名黨小組成員和村上有發展旅游意愿的群眾為社員,按照“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由合作社投資62萬元負責基地硬件建設,企業負責招商運營、活動策劃等工作,實現互利共贏。2022年累計接待研學團隊、康養團等22批1890人次,實現經濟收入221.8萬元,按照532比例分紅,20戶群眾共分紅達67萬元,聯農帶農成效明顯,打響了黨建引領研學經濟發展品牌。

黨員示范 引領全鎮上下促增收

本著按需設崗、因事設崗、以崗定責、責任到人的原則,神玉村黨支部結合鄉村振興實際,設立了人居環境整治監督崗、帶頭致富示范崗、旅游發展示范崗、矛盾糾紛調解崗等7類崗位,71名黨員主動認領崗位,發動25名有經營經驗的致富帶頭人帶動130余名群眾積極參與發展旅游產業,通過村“兩委”班子一班人帶著干、無職黨員幫著干、致富帶頭人領著干的方式,不斷帶動村民共同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中來,真正實現將黨支部鑲嵌在旅游產業鏈上,讓整川一千余群眾都能吃“旅游飯”、發“旅游財”。

神玉村黨支部經過與村“兩委”商討、黨員代表溝通、村民協商,綜合考慮交通便利、巷道整潔、房屋整齊等因素確定了整個川道6個村民小組打造“特色民宿”,將民房變民宿,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令人欣喜的是,通過鄉村旅游輻射帶動, 53名村民應聘成了基地管理員、保潔員、服務員,實現了家門口就業。158名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特色民宿、銷售土特產等實現了增收致富。基地建設與維護過程中為全鎮520名群眾創造不同的就業崗位,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左右。

為強化旅游服務功能,白馬灘鎮還組建了黨群服務“先鋒隊”,整合黨員干部、志愿者隊伍力量,利用周末、小長假期間在人流聚集“打卡點”設立黨群服務站,向游客提供旅游咨詢、購物、環境衛生等全方位服務,形成“人人是導游,處處皆風景”的文明旅游氛圍。同時,精心推出“紅+綠”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成立了由6名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的紅色革命教育宣講團,以老帶新,打造游客群眾身邊的紅色教育“流動微課堂”,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群眾參與 持續注入發展新動力

本著“不放過一個盲區、不留一個死角”的原則,集中組織力量對交通主線、村組巷道、河道沿線、家戶門口進行集中整治。清除“六亂”、實行“門前三包”政策,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對于現場無法整改的區域,建立問題臺賬,明確整改標準、完成時限、責任人等信息,由專人對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確保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干出成效、干出實績。目前,創建“五美庭院”280戶,簽訂協議860份,出動各類清掃車輛103臺次,清理生活垃圾85噸,群眾參與率達91%,已收集整改意見85份,解決問題120條。為提高游客滿意度與體驗感,白馬灘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強化鄉村旅游“技能培訓”。采取“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重點對從事旅游服務產業人員開展服務理念、服務意識、示范帶動、旅游管理、餐飲服務、民宿經營等方面的培訓5場次,覆蓋群眾320人,促進了35余戶村民自主創業,新增28戶群眾積極改建特色民宿,輻射帶動全鎮750余名群眾直接受益,實現了“新農人”到“興農人”的華麗轉變。

審核:張毛毛

編輯:高亞蓉

黃龍縣融媒體中心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