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國際醫學“減負”記:快閃式甩資產,小城商洛“豪華”接盤|鈦媒體深度 每日速看

時間:2023-05-25 13:39:17    來源:鈦媒體APP    

商洛國際醫學中心


(資料圖片)

財報季過后,西安國際醫學(000516.SZ)無論是業績說明、面對調研還是投資者提問,言語間都掛有幾分希望與輕松。

雖然連年的醫院擴張給其帶來一張兩年虧20億左右的成績單,但步入今年一季度,虧損開始縮小、營收創出新高、醫學中心北院步入試運營….這些又都成為某種希望的信號;至于輕松的源頭,莫過于將下屬商洛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有限公司(簡稱‘商洛醫學中心’)脫手事宜基本完成。

對于一家直接虧損約4.4個億,外加背負16億貸款的子公司,再沒有比“股權轉讓完成轉讓、交割后, 將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內”這樣的“資產優化”更令人如釋重負。

不過對于接盤方來說,豪情表態中間卻透著一絲苦澀。受讓商洛醫學中心99%股權的是商洛市屬融資平臺——商洛市交通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所付出代價包括三項:1.7億的股權受讓款、應付國際醫學的2.84億元負債,以及一項龐大的“轉擔保安排”。

據轉讓合同條款,由國際醫學及其關聯方為目標公司(商洛醫學中心)提供的貸款擔保,將轉由商洛交投或其指定的關聯方承接。

也就是說,商洛方面為接盤這家醫院而承擔的全部財務負擔或將超過20億;商洛是陜西省內有名的“墊底市”,2022年GDP僅902億人民幣,是陜西唯二“千億以下”城市;如此對照,此次接盤就顯得相當“豪華”。

陜西2022各市GDP概況

商洛醫學中心于2021年3月開診,一年后即宣告轉讓,從這個角度看,這次“資產剝離”儼然是一次快閃。而對商洛方面來說,接盤之后,不僅需要發起一波“全市公立醫院大挪移”,還面臨著漫長、沉重的還款之路。

當地政協相關界別工作室將此次接盤視為“救活一家企業、盤活一處資源”,亦稱“促進一方發展”。

前兩句沒問題,后一句是否如此卻不宜匆忙下結論。至少,需要仔細檢視一遍這件事從頭至尾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跨城”商洛與30億投資

商洛職院前身是創建于1960年的商洛市衛生學校,2005年與商洛師范學校合并組建而來,學校旗下有一所二甲醫院——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又名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

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

合作還有另外一部分:由國際醫學租賃經營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租賃經營之后,商洛二院將以國際醫學之名義運行,但同時保留加掛之前的兩塊醫院牌子。雙方約定租期三年,最長不過四年,超過需交違約金,該約定等于變相折射了商洛國際醫學中心的建設周期。

當時,正值國際醫學在轉型醫療之路上開始加速狂奔,此前幾乎一年一個“大手筆”:2011年,還稱作“開元投資”的上市公司將實控人劉建申名下民營醫院——西安高新醫院整體收入;

2012年7月,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前身西安圣安醫院從衛生部門拿到“營利性醫院”設立批復,國際醫學隨即宣布投3.3億設立子公司用于該項目投資建設,并與西安高新區簽署落戶協議;

2014年7月啟動15億定增募資,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項目投資也擴大至27億;

2015年1月,開元投資正式更名為國際醫學;5月8日,15億定增的新增股本上市;半個月后,國際醫學“跨城”商洛簽署合作協議。

對于國際醫學來說,這次合作因此被定義為:“在租賃經營商洛二院的基礎上,投資建設商洛國際醫學中心。”

對于商洛職院來說,合作卻多少有點兒“鳩占鵲巢”的味道。據已經公布的審計報告,早在2014年9月1日,商洛職院已經取得了商洛市發改委“關于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住院綜合樓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之后還爭取到了5400萬元政府專項資金(其中5100萬為2015 年省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

與國際醫學合作后,新項目變成“總投資高達30億”的“遷址擴建”。2016 年7月,“商洛二院門診住院綜合樓建項目”被正式終止,不再建設。

2015年9月8日,商洛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有限公司在商洛市丹園區內設立,初始注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商洛職院貨幣出資500萬,占比2.5%,加無形資產合計享有5%的稅后利潤分配權。

但商洛國際醫學新院區卻一直延遲到 2017 年下半年才開工建設,開建前的2017年5月,公司注冊資本擴至5億,商洛職院股權占比被稀釋為1%(享有3.5%的稅后利潤分配權)。

2020年12 月,新院區終于竣工完成,2021年3月28日正式開診。

開診即巨虧

從開診時間來看,國際醫學對商洛二院的租賃經營期實際達到了5年多,早已突破此前“最長不過四年”的約定。

公開信息顯示,這個新院區“一期投資17.98億 ,編制床位1800張。”按照之前的合作協議,開診之后,原址的“老二院”將改建成為約100張床位規模的標準化社區醫院,作為商洛國際醫學中心的二級分院經營。

此舉意味著,商洛國際醫學中心從2021年4月起,便成為“一大加一小、一新加一老”的院區格局。

國際醫學在開診公告中將商洛新院區定位為:“在外埠投資運營的第一家按三級甲等標準建設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也是積極構建跨區域醫療服務連鎖發展網絡的省市重點項目。”還表示:“該院新院區的開診預計將對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然而,真實發生的卻與預期完全相反。

國際醫學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0年這5年項目建設期,商洛醫學依靠租賃經營商洛二院老院區,先于2016年實現盈利154.78萬元,但接下來出現虧損且逐年擴大,4年合計虧了5647萬余元(分別為-96.86、-909.82、-1551.06、-3089.29萬元),這個數據與新院區開診后相比可謂不值一提。

2021年,商洛國際醫學中心虧損約1.7億,2022年虧損擴大至約2.09億,兩年虧掉約3.8億,加上租賃經營期的虧損,共計約4.35億。

“撞南墻”,不意外

這樣的虧法既令人吃驚,但也是意料之中。

商洛是典型的小城,全市人口僅二百萬出頭,因下轄6縣此前多為知名“貧困縣”,人口也一直呈現流出之勢。

商洛市景圖

其市區居民日常概念里的“近”,通常是指“前樓里上班,后鄰樓回家”的距離。若有超過一兩公里的路程,在這個小山城概念里則可稱之為“遠”,4、5公里那就屬于“遠得不得了”。因此這里的出租車一直是起步4元,后來調價也只是4.5元。

此種生活節奏下,對于城區居民來說,就醫通常首選是該市最大也是最好的三甲醫院——商洛中心醫院,其次為商洛中醫醫院、商洛二院以及市婦幼保健院。

這些醫院布局都在老城區,人們一般就醫需求基本可以滿足。偶有大病,因市區距西安僅百余公里、僅個把小時車程,尤其到西安東郊的唐都、西京等大型綜合醫院。

對于下轄6縣人群來說,地處商洛西部的,前往商洛市區與區西安相差不多,別說看病即便是日常其他事宜,這些縣里的群眾一般也會直奔西安。

商洛地理位置圖

至于“輻射陜南”同樣屬于“偽命題”。陜南兩座城市安康與漢中都在西安一小時高鐵通勤圈內,有問題很少會放著西安46家三甲醫院(全國第6)不去,反而要去行程幾乎相當的商洛。

如此稍加檢視會發現:從國際醫學“跨城”商洛之時起,其“投資30億、去經濟墊底的小城建設超大醫院”這種策略,多少是有些“自尋南墻來撞”的色彩。

“快閃”背后的邏輯

商洛醫學中心開診遭遇“迎頭一悶棍”之際,西安高新區內,號稱國內最大單體醫院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也正承受著程度更甚的運營壓力。

2018年,國際醫學一次性“揮別”起家業務——零售,將幾家占據黃金地段的開元商城作價33億打包售予阿里系的銀泰百貨。

開元商城

當年5月,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主樓封頂。此時,項目定位也升級演變為——按照“一心兩翼,天使之城”的構想,采取國際醫學城和絲路健康小鎮“兩組團、兩驅動”發展模式。

僅“國際醫學城組團”的投資規劃,就吹氣球般膨脹至“150億、1.5萬張床位、醫療用房150萬平方米”的浩大規模。

現在回望,2018年正是國際醫學的高光時刻:當年,國際醫學歸母凈利21.84億元,創5年新高。公司信心滿滿宣告:“在2022年之前,國際醫學旗下的醫療機構數量將超過10家,醫療服務年收入超過100億元,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大型醫療健康管理集團‘。”

樂觀之下,這一年卻恰是社會辦醫行業拐點浮現、民營醫院集體走向“滑坡”的開始:藥品帶量采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開始實施,基層公立醫療快速崛起,因民營醫院數量過去多年急速擴張而加劇的行業同質化競爭…..一系列深層次變化都在上演山雨欲來前的風滿樓。

2019年9月25日,被稱為“國內最大單體醫院”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開診,4個月后,疫情“黑天鵝”漫天而來。初期,對國際醫學“打擊”最大的還不是疫情,而是2020年5月的一次土拍。

2020年5月8日,一塊地籍編號為GX3-19-5、規模接近178畝的住宅用地掛上土拍臺。該宗地與國際醫學中心北區緊鄰,彼時,這里已成為西安高新區中央創新區核心區域。

參與競拍的企業中,最不令人意外的是藍光地產,有關內情在業內也早已不是秘密:“這塊地本為國際醫學的‘產業勾地’,其一直籌劃與藍光地產合作開發,以此平衡超級醫院項目前期建設的虧損。”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西安樓市經歷兩年高溫,至2019年下半年,主城區內“產業勾地”已經翻篇。

這塊地遂成為“價高者得”的示范,起拍13.5億,成交近40億,被新希望強勢介入拍出疫后西安第一個“地王”。此后,新希望通以旗下錦謙置業開發項目名為“新希望·錦麟天璽”,國際醫學中心成為樓盤的黃金配套。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周邊地圖

那邊廂,未能如愿拿到地塊的藍光地產,行至今年5月10日,已發出強制退市警告。

對于國際醫學,自“勾地”破滅之時起,后續的一切就只能靠醫療業務來主撐了。而社會辦醫行業面臨疫情三年沖擊,行業洗牌愈演愈烈,整體在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劣勢日益凸顯。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全國2.35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一年總計虧損1300億元。

身處風雨之間,國際醫學無奈走在“一邊巨虧、一邊擴張”的醫療之路上,2019至2022四年里,反映主業狀況的的扣非凈利分別為-4.69億元、-6.48億元、-7.51億、-11.23億元。

由此便不難理解,走完2021年,雖然商洛醫學中心剛剛迎來開診周歲,國際醫學就對其啟動“快閃”式剝離:2022年3月8日,公告“欲將商洛醫院99%的股權轉讓給商洛交投”;10月24日,披露“雙方已簽訂《股權轉讓合同》”。

商洛交投的重任

商洛市屬融資平臺主要有商洛城投與商洛交投。交投公司是商洛首個掛牌新四板的市屬國企,當地整合交通類國有股權、資產等,劃轉交投公司進行市場化運營,由此其定位為——“商洛市屬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主要承擔商洛市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融資、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工作。”

與之相比,承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的商洛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城投公司”)功能上更接近醫療機構的收購。

不過,商洛城投歷史較長,2005年6月就已成立,債務負擔也較重。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商洛城投總資產179.43億元(流動資產45.79億元,非流動資產133.64億元),總負債127.44億元(流動負債17億元,非流動負債110.44億元),其資產負債率71%。對于AA級城投公司,資產負債率“警戒線”為65%。

2021年12月,商洛城投總經理王昱智曾公開回應稱:“其債務目前都處于還款期,而且商洛城投不會再承擔新的政府性債務。”

近年來,商洛交投在力爭融資方面多方開拓,地方政府也頗為努力。比如早在在2017年4月,商洛就已發布“關于成立商洛市交投債券發行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的通知”。

截圖

撤離后的波瀾

為商洛接盤國際醫學中心奔波的不僅是融資平臺公司,還有當地幾家醫院。

據公開信息,為解決地處老城區的醫院發展受限問題,2022年2月11日,商洛市通過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立了購置方式、資產評估、資金籌措、人員安置等事項。”此時,距離國際醫學發布“擬轉讓資產”公告的時間(3月8日)還有近一個月。

商洛國際醫學公司整體轉讓后,實際騰出來的是兩家醫院:除了“一期17.98億投資”的新醫院之外,還有租賃經營的原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附院(商洛二院)。于是,商洛市婦幼保健院婦產醫院整體搬遷至此。

中心醫院搬離老城區院區之后,空出來的地方再由商洛市中醫醫院“整體搬遷”進入。

與此同時,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又與商洛市中醫醫院簽署共建商洛職院附屬醫院協議,事后搬進商洛市婦幼保健院離開后空出的地方。

一次接盤,攪動商洛4家醫院。

據公開報道,所有這些走馬燈式的搬遷都發生在2022年11月至12月底,正是第一波感染高峰轟轟烈烈期間。不僅實現了搬遷,大多資產移交也同步進行。

2022年11月28日,由商洛市政協醫衛民宗界委員工作室、科技體育界委員工作室聯合反映的《關于市中心醫院等搬遷及后續發展的建議》中指出:“合理劃分政府與公立醫院之間債務分擔比例。政府應履行主體責任,承擔債務償還的主要責任,醫院承擔債務償還的次要責任,防止公立醫院因債務過重影響正常的業務開展和運營。”

由該條建議不難看出,國際醫學撤離商洛之后,4家公立醫院不僅重新“排列組合”,還需要承擔一定債務償還責任,顯然也是“任重道遠”。(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劉敏)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