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108坊故事|86歲老王和老伴吃了十多年社區做的飯

時間:2023-06-07 19:21:50    來源:華商網    

108坊故事|86歲老王和老伴吃了十多年社區做的飯

老王和老伴的退休生活,少不了六棉社區每日給提供的這兩頓飯。


(資料圖片)

王師傅是西北國棉六廠退休老職工,今年86歲了。為了在國棉六廠工會上班的妻子,1971年王師傅從蘭州調到西北國棉六廠衛生所工作。兩口子就在六棉社區光明區安了家,這一住就是五十多年。樓上樓下都是過去的同事,大家親切地稱呼王師傅“老王”。

王師傅和老伴有兩個兒子,都在西安工作。問他們為啥不去兒子家住,房子寬敞還有兒孫陪伴,兩人異口同聲“我們就在六廠住,是六廠的工人,根就在六廠。社區常常送體貼、給溫暖,更重要的居家養老,一日兩餐直接送上門。”

兩口子不想打攪兒子們的生活,而社區設立的居家養老服務站給老年人們提供了干凈衛生還實惠的午、晚餐,是一頓頓炒菜、餃子、面條留住了王師傅和老伴。

6月7日上午,華商報記者來到了王師傅家。他和老伴正準備用餐,飯桌上擺著兩盤餃子和蘸水調料,是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剛剛送來的。王師傅笑說,這類似于年輕人常點的外賣,直接送到家。不同的是,后廚透明價格還實惠。

王師傅和老伴已經吃了10多年社區做的飯了。最初,兒子也不放心父母吃外面的飯,還跑到養老服務站的后廚看了一番。社區的工作人員歡迎兒女們參觀飯堂,大家發現衛生干凈,食材新鮮,掌勺還請的是國棉六廠退休的老廚子,做的飯符合老年人口味,就放心了。

王師傅和老伴都是早一批大學生,王師傅畢業于蘭州醫學院,現為蘭州大學醫學部。老伴齊女士畢業于陜西工業大學(紡織系),現為西安工程大學。齊女士說,從哈爾濱、北京、咸陽、寶雞來的大學同學看望她時,都羨慕她住的社區能送飯上門。她和同學還專門約好,哪一天有機會來吃社區做的飯。

據了解,六棉社區養老服務站的老年餐桌已運行了近13年,最初僅30人用餐,最紅火時200多人用餐。現如今養老服務站工作人員8人,做飯送餐一包攬。目前為100多位老人送餐,大家有住六棉社區的,有住三廠、四廠家屬院的,送餐范圍輻射到了紡織廠整片區域。

能在六棉社區養老,王師傅和老伴很滿足。除了能吃可口的飯菜,日常生活遇到啥問題社區人員也能幫就幫。老伴吳女士2001年偏癱,這些年離不開人照顧。王師傅回憶,老伴上下樓時走不動坐地上、凌晨3點起夜時不慎倒地,他扶不起來都電話聯系社區的網格員,網格員能第一時間來幫助兩口子。社區還提供平臺讓王師傅發揮“余熱”,前幾年社區組織衛生保健宣傳活動,會請來在衛生所工作近30年的王師傅給居民普及一些醫療知識。

吃完上午的餃子,王師傅和老伴打算下樓轉轉。下一頓飯16時30左右送到, 這一餐安排得比較清淡。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提前給記者“揭了謎底”,7日下午的這一頓是西紅柿燒茄子、蓮花白炒肉絲以及饅頭稀飯。

華商報記者 常彭朵 文/圖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