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話說渭南|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龍首渠

時間:2023-06-30 15:37:18    來源:渭南日報社    


(資料圖片)

馮寶哲/文 黃瑋/圖

2020年,陜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此項申遺的成功,是陜西省繼2016年、2018年鄭國渠、“漢中三堰”成功申遺后的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龍首渠是漢武帝時期關中東部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它以“井渠法”的首創而聞名于世,在我國水利史和科技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龍首渠的開鑿始于西漢元狩三年(前120年)。據《史記·河渠書》記載:“其后莊熊羆言:‘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于是為發卒萬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余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余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這一段話說清了龍首渠的前因后果。大意是說:有一個叫莊熊羆(注:《漢書·溝洫志》作“嚴熊”,因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改莊為嚴,又省去“羆”字。)的人向漢武帝上書,說臨晉(今大荔縣)的百姓愿意開挖一條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萬多頃的鹽堿地得以灌溉,收到畝產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調發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今澄城縣)引洛水到商顏山(今鐵鐮山)下。由于黃土土質非常疏松,如果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腳明挖河渠,渠岸容易倒塌,工程無法進行下去。于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到四十多丈,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互相連通,使水通行。水從地下穿商顏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里遠。從此產生了井渠。鑿渠時曾掘出了龍骨(遠古時期的動物骨骼化石),所以給此渠命名為龍首渠。

龍首渠建設中采用了開鑿豎井(從地面向下鑿的井)令“井下相通行水”,使井和渠相結合的辦法,每隔一定距離先開鑿一口豎井,以確定暗渠開挖的位置,并作為開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風口。豎井的深度隨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不同,最深的地方達40余丈。它既能解決在地表無法開渠的問題,又能減少明渠水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和滲漏。這種豎井和暗渠相結合的技術方法被后世稱為“井渠法”。它的產生,是人們認識和利用當地地理環境的結果;它的發明,開創了后代隧洞豎井施工法的先河,是我國古代一項獨特的創舉。

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后,通過絲綢之路,井渠法傳至西域,很快就推廣到甘肅、新疆一帶水分容易蒸發的干旱地區。至今仍在新疆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坎兒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礎上加以發揮改進而成的。中亞和西南亞的干旱地帶也用這種辦法灌溉農田。井渠法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先輩高度智慧的結晶。井渠法水利系統不僅僅是中華文明體系下一個燦爛文明的文化成就,它也為世界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是世界文明的組成部分。同時,龍首渠的施工還表現了測量技術的高水平,它在兩端互不通視的情況下,還能準確確定渠線方位和豎井位置,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青龍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區,在龍首渠下游興建臨晉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糧草,使這里成為曹魏政權統一中原的根據地。南北朝時北周武帝宇文邕于保定二年(562年)對龍首渠曾重加修浚,國力大增。開元七年(719年),著名水利家同州刺史姜師度在這一帶重新興建灌溉工程,不僅引洛,而且引黃河水灌溉,效益更加顯著。元、明、清時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鑿井引泉灌溉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楊虎城將軍決策、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在龍首渠基礎上主持實施了“關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改造工程。洛惠渠將歷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續建擴灌。一壩(龍首壩)、二槽(奪村渡槽、曲里渡槽)、五洞(一號隧洞至五號隧洞)撐起了洛惠渠的骨干工程架構,為蘊含著鮮活龍文化、漢文化、水文化印記的古灌區增添了諸多現代科技元素。其中五號洞洞身橫穿鐵鐮山,全長3467米,五易方案,先后采取了洞室壓氣法、鋼板洞殼法、改線挖渠法、井洞結合法等施工方法,歷時十四載全線貫通,國聯水利專家沃摩度稱“世界水利工程,隧洞之長以鐵鐮為第一”。五號洞作為中西合璧水工建筑之典范,成為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的精神高地。

新中國成立后洛惠渠進一步擴展,現在的龍首渠引洛灌區已發展成為灌排體系完整的大型灌區。工程由大壩、灌排渠系及配套設施組成,分設洛東、洛西兩大系統,包括總干渠1條、干渠4條、分渠13條,總長248公里,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縣74.3萬畝農田,惠及人口69萬,累計引洪淤灌、改良鹽堿地23萬畝,引水114億立方米,消納入黃泥沙2億噸,灌溉面積上億畝次,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先進灌區等殊榮。“大旱何須望云至,自有長虹帶雨來”。而今洛惠渠正向著惠及農業、工業、生態多維的現代化灌區邁進,在延續黃河歷史文脈、展示陜西水文化底蘊的同時,已經成為更加豐美宜人的“千里河西地,秦東米糧川”。

關于龍首渠遺址,是自今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入渠,沿洛河左岸南流10余里,越大浴河進入蒲城縣永豐鎮境內。自河城塬至溫湯的緩坡地帶為第一段井渠,總長約2600米,主要有鐵鐮山人工渠槽,遺址位于今西韓鐵路遠志村鐵路線北側;自王武至大荔縣義井的商顏山山脊地帶為第二段井渠,總長約4300米。入口位于蒲城縣永豐鎮廟底新村,出口位于大荔縣許莊鎮義井村。其中陽泉溝深挖方渠段,位于陽泉溝口向上至洛惠渠4號隧洞下口。蒲城縣龍首渠井渠遺址共發現7個豎井,相鄰井的間距為11米、160米、224米,井口直徑為1.24米~1.26米不等,已探明的井的深度為27.80米,深及黃沙土層,井內發現漢代常見的繩紋板瓦、筒瓦及陶罐、甕、盆、釜等殘片。1944年鑿洛惠渠五號隧洞時,采用了漢龍首渠創始的“井渠”施工法,即在洞線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豎井。曾在八號豎井以北,十八、十六、十三號豎井的工作井中發現有西漢時期的柏木板和柏木做成的支撐框架。木頭材質堅硬,長2米,均呈“人”字形交叉排列,顯系渠洞的支護材料。經考證為西漢時龍首渠遺跡。在今大荔縣城西北13.5公里義井村村北,豎有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龍首渠蒲城縣舊志均無記載,以今考之,縣治東南三十里曰平路廟,本名龍渠鎮,鎮南之村曰伏龍,西南還有龍陽、龍池之村鎮,均以渠得名,不知與龍首渠有無關系,無從細考。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兩千多年的興廢更替、薪火相傳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開拓奮斗、百折不撓精神的凝聚和寫照。保護和利用“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灌溉工程體系,挖掘和宣傳古代農業灌溉發展史及其水利對陜西乃至中國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水利發展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意義深遠。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