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走進大漢之源漢中 體味漢風漢韻

時間:2023-08-14 18:46:29    來源:騰訊網    

探源中華文脈·發現寶藏陜西

走進大漢之源漢中 體味漢風漢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9日—10日,“探源中華文脈·發現寶藏陜西”網絡主題活動媒體采訪團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感受這座“漢人老家”之都的歷史文化魅力。

采訪團走進漢中市博物館????劉青 攝

拜謁張騫墓

溯源絲路開拓歷程

位于城固縣博望街道饒家營村的張騫墓,2014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陜南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多種專業保護手段加強對張騫墓的保護,并發布文化保護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專門成立遺產監測部對張騫墓及附屬文物進行監測,做好定期巡查、記錄分析、整理存檔。”張騫紀念館、城固縣博物館副館長方芳向采訪團介紹。

時至今日,張騫精神正在不斷地被后人以各種形式詮釋、豐富和升華。張騫第67代后裔、張騫與絲綢之路文化學者張利軍表示:“距離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張騫文化和絲路文化已經‘遍地生花’,是對絲路文化最有力的見證和延續。”

傳承非遺文化

讓古老之音綻放新光彩

“吃面要吃餅餅,看戲要看桄桄,群眾之所以喜愛桄桄戲,是因為它能代表秦巴地區群眾溫和典雅、堅毅耐勞的樸素性格。”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向采訪團記者介紹漢中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劇種時說。

漢調桄桄因用梆子擊節發出“桄桄”之聲,因此又稱為“桄桄子”,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由于觀眾日漸減少,班社、劇團紛紛解體,漢調桄桄陷入失傳的困境。為傳承非遺文化,當地政府部門研究決定,招收60名新學員補充演職人員,經過多年培養,漢調桄桄現在主要由這些年輕人演繹。

記者在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看到,青年演員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編排著即將上演的新劇目。漢調桄桄劇團演員通過直播平臺,為觀眾們獻上精彩表演。此外,傳承發展中心還將其與秦嶺四寶融合IP形象,衍生出一批文創產品,不斷提高漢調桄桄的知名度。

傳承老手藝

帶領群眾“編”出致富路

在南鄭區黃官鎮,國家級非遺項目漢中藤編傳承人陳良順和他的良順藤編可謂家喻戶曉。采訪團走進位于水井村的良順藤編編織車間,多名工人正在加緊制作近期的藤椅訂單。“我們目前有2800余人居家編織,當地農戶可以進廠務工,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簡單的藤編產品,照顧家人的同時也可以賺錢補貼家用。”陳良順告訴記者。

“我就是水井村的居民,做藤編有十幾年了,主要閑時過來編織,其余時間還在帶孫子,一個月也有一千多的收入。”村民聶太琴說。

如今,良順藤編帶動了當地5個鎮3600多個家庭發展“五編”產業,平均每戶每年增收30000元以上。

貯藏珍貴印記

展示城市的歷史文脈

漢中市博物館由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三處歷史遺存組建,集遺址保護、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館內現藏文物5220件,其中一級文物45件。

古漢臺館區位于古漢臺遺址,由自南向北的三個院落組成,設有石門十三品、褒斜古棧道、漢中歷史文化等專題陳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石門十三品”被譽為國之瑰寶,更是“書”和“刻”兩者的最高藝術結晶。

深入挖掘“漢文化”

打造世界級旅游名片

近年來,漢中傾心打造的漢文化旅游度假區興漢勝境悄然而起,景區位于漢中市興漢新區,占地1.67平方公里,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集旅游觀光、實景演藝、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商旅會議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

興漢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肖智強告訴記者:“興漢勝境作為興漢新區的核心文化旅游區,景區內所有的文旅設施和場館都緊緊圍繞著‘漢文化’在打造,力爭打造為中國漢文化典范景區,未來將成為代言中國漢文化的世界級名片。” 

此外,景區全力打造的大型漢文化史詩長歌《漢頌》和水上實景演藝《天漢傳奇》自開演以來場場爆滿,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漢中擁有得天獨厚、無可比擬的漢文化資源優勢,它是張騫故里、古絲綢之路出發地,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通過兩天的走訪,大家深深感受到“漢風古韻”城市魅力,采訪團將充分發揮全媒體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報道,用豐富的文旅資源講好漢中故事,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探尋中華文脈。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