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馬上評|該如何檢討“92歲老人燒秸稈被罰寫檢討”

時間:2023-09-07 17:42:55    來源:騰訊網    

陜西漢中市南鄭區濂水鎮一位92歲老漢因燒秸稈,被罰款并寫檢討,近日引發熱議。9月6日,濂水鎮政府通報稱,對流西河村村委會執法主體不當予以糾正,退還100元罰金;對責任人誡勉談話,相關人員登門向老人及家屬致歉。


(資料圖片)

九旬老人雙手舉著檢討書,包含個人信息的大字清晰可見,被拍下來并傳到網上,暫且不說這種處理、曝光的合法性,白發蒼蒼的老人手舉檢討書的畫面,首先就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網友之所以對此表達質疑和不滿,就在于它沖擊了大眾樸素的道德觀念,“不至于”,應是大多數人看到圖片時的本能想法。

發生了這樣的事,糾正和道歉當然是必要的。鎮政府通報說,將“汲取教訓,舉一反三”,那么這個教訓該如何“汲取”呢?

談及農民燒秸稈,經常被討論的是“該不該燒”,而較少涉及到“為何要燒”。焚燒秸稈會造成大氣污染,這是顯見的因果聯系,但是農民焚燒秸稈,也有自身的考慮,比如燃燒后的草木灰也是一種肥料,過長的秸稈會影響耕種、沒有其他更經濟方便的處理方式等。

焚燒秸稈現象也和農業發展階段有關。在傳統的農業耕種時代,農民通常是把莊稼從根部割掉,把秸稈收回利用,如用作柴火、家畜飼料等。但這些場景近些年都消失了:做飯取暖用電用氣了、家畜也規模化養殖了,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留下了“難搞”的秸稈。

近幾年來,一些地方也在嘗試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秸稈問題,如秸稈粉碎機應運而生;還有的地方和一些養殖企業合作,不用農民動手,會有企業雇傭人員對秸稈進行打包裝運、回收利用,有的甚至還會付費給農民。

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看,很多細小的問題才能更清晰。當地在禁燒秸稈的基礎上,或許還可以推進更多的工作。比如對秸稈的粉碎或利用,政府部門可以多一些引導和引進,不然只是單純地嚴禁和處罰,秸稈就杵在那里,如鯁在喉,矛盾和糾紛就不可能徹底解決。

時代的發展必然伴隨新現象、新問題,只有厘清因果關系和矛盾消漲規律,才能對癥下藥。今年夏收時,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曾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份農業農村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強化保障措施、優化利用結構,激發秸稈還田、離田、加工利用等環節市場主體活力。

如果一些地方實在條件有限,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秸稈的無害處理,在禁燒工作的推進中,也要注意方法。首先,就是要執法有據,如這次通報中提到的“村委會執法主體不當”,還有對老人拍照并發微信群,更是沒有考慮到這種“執法”手段本身就是一種侵權。

村委會是村民自治組織,不是國家行政機關,不具有行政處罰的權力,這應是常識。如果基層干部連這個都不知道,就要反思是常識普及得不夠,還是一些人不把法律法規當回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92歲老人燒秸稈被罰寫檢討”,需要一場更深入的檢討:為何焚燒秸稈會出現“屢禁不止”的問題?如何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避免機械、粗暴“執法”?基層干部又該如何用心用情做好群眾工作?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