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熱圖 > 正文

有"痣"人士點痣要慎重 直徑超過4-6毫米可考慮手術切除

時間:2023-06-15 08:56:56    來源:廈門日報    


(資料圖)

廈大附一整形美容科近日為患者切除了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黑色素瘤。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張舒姍 羅超)在《中國好聲音第二季》中獲得全國亞軍的張恒遠因病去世,昨日消息傳出,引發公眾對黑色素瘤的強烈關注。記者從我市各大醫院了解到,黑色素瘤發病率不高,但該腫瘤惡性程度高,治療的關鍵是早診斷、早治療,減少轉移風險。同時專家提醒廣大有“痣”人士,點痣要慎重,對于直徑超過4-6毫米且突起的痣,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幾天前,廈大附屬第一醫院整形美容科負責人殷佳鵬剛為一位30歲的女患者手術切除一顆黑痣。黑痣長在腿部,整體隆起,直徑約1厘米,在皮膚科做皮膚鏡檢查疑似黑色素瘤。殷佳鵬為其切除黑痣做病檢,免疫組化結果為惡性,遂給予擴大切除。這是殷佳鵬接診的第3例黑色素瘤手術患者。前2位患者,一位術后5年左右去世,另一位術后超過5年,至今仍存活。

廈大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任軍副主任醫師介紹,在亞洲人群中,黑色素瘤發病率低,20歲以內的兒童青少年非常罕見,該科每年接診的黑色素瘤患者量長期維持在個位數,確診的多為中年人。任軍曾接診過一位30多歲的女攝影師,她的拇指指甲蓋發黑、破潰。起初以為是甲溝炎,拖了半年才到醫院診治,結果被診斷為黑色素瘤。考慮到手術切掉手指會影響攝影工作,患者選擇到外地做一種特殊的放射治療。

并不是所有的黑色素瘤都長在身體表面。有位男士,結婚不久發現臉上和腋下各有1個突起的結節,剛開始以為是囊腫,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手術切除,病檢發現是黑色素瘤。遺憾的是,這兩處并非原發病灶,PET-CT檢查發現已發生全身轉移,而原發病灶很可能在身體內部,很難早期發現。

【提醒】

要特別小心兩種痣

任軍介紹,有兩種痣要特別小心。一種是成年后新長出來的痣,尤其是長在腳底、手指、腳趾、腰部等摩擦部位;另一種是從小就有、直徑大于1厘米的大痣。在此基礎上,身上多發痣且經常受到紫外線暴曬,或是曾有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人群,也要格外注意。如果痣長得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直徑大于6毫米,短時間變大、隆起甚至潰瘍、出血、結痂、疼痛,要盡早去醫院手術切除做病理檢查。

任軍提醒有“痣”人士,不是所有痣都能點,反復刺激處理不當,可能誘發癌變。色素痣分為交界痣(摸起來與皮膚平齊)、混合痣(略微突出皮膚一點)和皮內痣(明顯突出皮膚且可能有毛發)。后兩者病灶已達真皮層,無論是激光點痣,還是藥水點痣,都可能處理不干凈,增加癌變幾率。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