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天天微動態丨普洱西盟縣:“冬閑”變“冬忙”拓寬增收路

時間:2022-11-23 15:31:01    來源:云南網    

深冬時節,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山林谷地依然綠色盎然。農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米蕎、無筋豆、小麥、玉米等冬農產業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在勐卡鎮永幫村的千畝米蕎地里,米蕎花開,迎風搖曳。“今年我們家種了十畝米蕎,預計產量會在1000公斤以上。”永幫村二組村民巖選說。

米蕎作為西盟縣的傳統冬農作物,需在無化肥和農藥的生態種植環境生長,其以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西盟人視作自然界最珍貴的“饋贈”。“這幾年米蕎賣得很好,我們家去年種了8畝,全部都賣完了,今年我擴大了種植面積。”巖選說。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西盟縣堅持“冬閑田”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冬農產業,不僅優化了冬季農業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還讓群眾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把農閑時間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農忙時間。

在西盟縣勐卡鎮莫美村的無筋豆種植基地里,一排排整齊的無筋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開花坐果關鍵期,豆農們穿梭在一排排的豆架間,做好引藤上架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提高產量。

“原來到了冬天,我們大部分的地都是閑著的,這些年種植無筋豆,也很受老百姓歡迎,因為效益好、周期短,去年我家種了四畝,才三個月的時間,就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今年我還接著繼續種。”莫美村二組村民娜英說。

作為西盟縣新興的冬農產業,無筋豆種植充分利用了水稻種植后的冬閑時節,由于生產周期短,形成了“水稻+無筋豆+無筋豆”一年三種的模式,改變了過去老百姓傳統的一茬種植習慣,提高了土地畝產值和土地利用率,同時成為西盟冬季種植調整結構、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讓西盟群眾嘗到了“甜頭”。

“我家去年種了兩茬無筋豆,種了三畝,收入兩萬多元,我們老百姓都喜歡種無筋豆。”永幫村三組村民巖短樂呵呵地說。

據了解,2022年西盟縣米蕎面積8821畝,預計產量598噸。無筋豆第一季種植面積為837畝,預計產量1088.1噸。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挖掘冬季農業增產潛力,做大做強冬季農業開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冬閑’變‘冬忙",為群眾拓寬致富發展新路子。”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志說。

云南網記者沈浩通訊員艾嘎奚川江攝影報道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