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五華區11所公辦中學人工智能全覆蓋個性作業進課堂

時間:2022-12-01 14:35:57    來源:昆明日報    

原標題:五華區11所公辦中學人工智能全覆蓋個性作業進課堂

在校期間,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做作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學初三(8)班學生潘雯琦,會使用平板電腦完成老師布置的習題。經過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她和其他同學完成的習題或許不一樣。

有針對性、個性化的作業,更能助力學生成長。這是五華區人工智能建設取得的成效,目前已實現全區11所公辦中學所有班級人工智能全覆蓋。

全省率先啟動項目建設

五華區是云南省最早啟動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區建設的縣區。

2018年,五華區政府與科大訊飛合作,共同推動智慧教育學業大數據監測平臺建設,智慧課堂平板和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走進昆明市第八中學。2020年,五華區在云南率先建設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區。2021年,五華區成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區域。

為保障項目整體實施,五華區教育體育局成立了五華區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區項目管理中心,形成由區教育體育局、區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統籌協調,各單位具體實施的模式,多方合力,統籌和監控項目推進及各階段工作。

五華區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峰介紹,為保障區域教育資源均衡,五華區建設了資源庫,其中包含AI教研平臺建設的區本視頻資源平臺、依托智學網建立的區本、校本題庫、依托智慧課堂創建的區本教學資源庫,解決了區域優質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資源庫持續收錄包括日常教學資源、“停課不停學”資源、課賽實錄等優質資源。目前,五華區共積累教學資源總量近16萬件,積累校本資源超過34萬件,優化了全區優質資源供給,實現城鄉教育資源一體化、均衡化。同時,五華區以特色校級資源庫為基礎,充分發揮名師示范帶頭作用,協助區域建立并完善區本教學資源庫,通過長效機制,促進區本、校本資源建設良性發展。

因材施教提質增效

借助人工智能,昆二十四中正探索實施個性化作業。

有了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潘雯琦不用再進行重復式、機械式的大量做題。平板電腦會根據她平時的學習情況,推送不同的練習題。她說:“電腦會推送我平常的易錯題給自己練習,這樣就能提高我的學習效率。”

同樣,廠口學校學生課余時間利用平板電腦學習已是常態。

使用平板電腦之后,課堂效率更高了。通過截屏做筆記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同時,做完作業和考完試后,學生能在平板電腦里定位自己的錯題和薄弱點,并通過系統推送的個性化作業,有針對性地通過近似題和變式題練習鞏固。

五華區云銅中學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并成為五華區“雙減”落地與教學變革的發展范例。學校透徹分析學生群體特質及學科發展不均衡的根源,提出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培優補差,建設高質量學科教育體系,推動教育教學變革;昆明市第八中學高中數學教師甫學龍撰寫的論文《基于智慧教學系統的高中數學精準講評策略和模式探究》,在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人工智能+教育”論文征集活動中榮獲創新論文獎……

借助信息技術,教學數據挖掘、整理、分析的技術性限制被打破。學生的分層不再僅靠考試分數和經驗感覺,而是有了更全面的精確數據支撐,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和互動形式被引入課堂,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得以更完整、更多維地呈現出來。

信息平臺常態化應用

在信息化技術探索過程中,五華區教育體育局不斷更新教學設備、改善網絡環境、推動信息化平臺及手段常態化應用,教師信息化素養得以提高,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在實現全區11所公辦中學所有班級“三全”覆蓋,即智慧教室全覆蓋、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全覆蓋、個性化學習系統全覆蓋的基礎上,五華區教育體育局啟動了教育信息化網絡中心及云平臺等信息化軟件及平臺建設。

目前,五華區轄區內各學校設備達到I類標準配置,普通教室多媒體或交互式電子白板全覆蓋,并根據學校自身需要設置了錄播教室、1+n互動課堂、機器人教室等特色教室,實現教育教學場景多樣化、智能化。同時,通過云南省義務教育專網和五華區教育城域網建設,實現教學、辦公區域網絡全覆蓋,達到萬兆主干、千兆進校、百兆到班,完成云南省義務教育專網(班班通)鋪設,為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小學、初中班級普通教室提供網絡接入。

此外,五華區教育體育局與科大訊飛共同構建了分級分層次的培訓體系,通過常態化開展集中培訓、區域教研、論文指導、課賽活動、成果申報等形式,有序推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截至目前,11所公辦中學累計培訓251次;信息化素養提升服務658次;積累各類別優秀論文、教學設計50余篇。(記者 蔡曉磊 攝影報道)

短評

人工智能助力實現個性化教育

提及人工智能這項跨時代的技術,讓筆者不經意間想到了80后專屬記憶——某品牌學習機。

學習機的出現,無疑打破了教室里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家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不同的學習內容。可惜,受內容欠缺等諸多因素影響,附帶游戲的學習機,很大程度上成為學生的游戲機。

如今,傳統的教育方式已越來越無法滿足學生對于更廣、更新、更個性知識的需求,“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也隨之出現。課堂上,人工智能會根據日常學習情況,推送不同的習題給學生,打破了以往課堂教學方式和作業統一化的教育模式,這是學生喜聞樂見的。

可以預見,人工智能通過對學習過程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形成對學生立體化的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個性化教育。“雙減”政策下,人工智能的良性使用,能助力各校探索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實現因材施教與減負增效。(蔡曉磊)

關鍵詞: 人工智能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