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鄉獲得認證有機食品品牌2個、有機農產品基地2個、綠色農產品基地1個”“被命名為國家森林鄉村1個、省級森林鄉村3個、州級美麗村莊1個”“投資20萬元新建了左門鄉肉牛凍精改良站2個,配備了4名技術人員”“每年有效為有生產線的兩個行政村分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近年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左門鄉把產業興旺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立足高寒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養牛傳統習慣,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因地制宜培育“牛產業”,用心用情念好“牛字經”,真抓實干培育“牛經濟”,全力推動肉牛產業“牛起來”。
2021年,全鄉1084戶群眾共有肉牛養殖戶689戶,養殖覆蓋率達63.5%;存欄肉牛8826頭、出欄肉牛2630頭,率先在全縣實現人均存欄數達到2頭以上,人均養殖肉牛收入達1.5萬元以上,人民群眾通過發展“牛”產業,過上了“牛”日子,肉牛產業發展勁頭“牛氣十足”,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因地制宜選擇“牛產業”牢牢抓住發展“牛鼻子”
(資料圖片)
大抓綠色發展。直面轄區屬于姚安縣飲用水大麥地水源地保護區、花椒園自然保護區、漁鮑江流域國家水質保護等發展矛盾,鄉黨委圍繞發展“牛、花、菜、果”四大主導產業的政策機遇,因地制宜確定以萬頭肉牛、千畝魔芋、千畝山藥、千畝蔬菜的“萬千工程”的產業發展思路,主打綠色、生態兩大品牌,全力打造綠色生態之鄉,成效初顯。通過綠色引領,全鄉獲得認證有機食品品牌2個、有機農產品基地2個、綠色農產品基地1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1個,綠色產業發展勁頭十足。
大抓促農增收。把促農增收作為產業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肉牛產業勞動力投入少、市場效益好、糞污還田利用率高的實際,充分論證調研后,確定全力培育發展做大做強肉牛產業,推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廣泛激發全鄉人民養牛積極性,動員廣大群眾發展肉牛養殖,營造全鄉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的濃厚氛圍。組建工作專班,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對農戶進行宣傳講解、養殖培訓,為群眾發展肉牛產業指出了路子、拓寬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有效解決了群眾“怎么養”和生態保護壓力下“養什么”的問題,精準抓住了產業發展的“牛鼻子”。
大抓生態保護。把生態保護作為產業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絕不因為發展肉牛養殖影響生態環境。投資350萬元實施苤拉村整村污水處理項目,對5個村民小組140戶農戶全覆蓋實施戶廁改造、畜禽糞污和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確保污水不外流。建立健全“戶分類、組收集、村清運”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機制,不斷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和環境整治,推行養殖糞便還田利用機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全鄉森林覆蓋率達80.7%,獲評“云南省生態文明鄉鎮”榮譽稱號,被命名為國家森林鄉村1個、省級森林鄉村3個、州級美麗村莊1個,實現了肉牛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互利雙贏。
用心用力念好“牛字經”推動產業發展“牛氣足”
盤活沉睡閑置資源破解“養哪里”的難題。根據現行土地政策,全鄉基本沒有可建蓋牛舍的土地,極大制約了農戶發展肉牛養殖。左門鄉創新工作思路,結合全鄉閑置房屋使用率較低的情況,積極宣傳動員200多戶肉牛養殖戶自行出資,采取自建或租借方式將村內廢舊烤房、豬廄改造為牛舍達1.6萬平方,使房前屋后的閑置房屋得到有效利用,真正做到節約集約土地,既高效利用了破舊閑置房屋,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盤活了閑置房屋這一沉睡的資源,實現了資源變資產,又破解肉牛“養哪里”的難題,有效破解了群眾發展肉牛養殖土地制約瓶頸。
強化科技培訓推廣破解“養不好”的難題。邀請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科技人員到村開辦肉牛養殖專題培訓班,培訓主導品種科學養殖技術培訓和指導,鼓勵差異化育肥模式,在肉牛產品的形式、質量、特色上提高市場競爭優勢,通過培訓每戶農戶至少有1人掌握了肉牛養殖技術,95%的養殖戶都成了肉牛養殖技術的行家里手。圍繞“改品種、增產量、保質量、創品牌”的工作思路,在州畜牧科技推廣站的扶持下,投資20萬元新建了左門鄉肉牛凍精改良站2個,配備了4名技術人員,開展上門服務,西門塔爾、安格斯等高端特色品種得到全面推廣培育,小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極大降低了配種成本,提高了單胎受精率,縮短了出欄時間,小牛也能賣上好價錢,切實提高了肉牛產業綜合生產效益。
資本注入信貸擔保破解“沒錢養”的難題。為解決部分群眾養殖意愿強但無前期投入資金的困境,積極爭取金融信貸部門支持,政府主動擔保,注入撬動資金,開發門檻較低、利率低的信貸產品,以存欄5頭以上養殖戶為重點,加大信貸戶均10—50萬元擔保信貸金融支持力度,累計發放免擔保、低利率鄉村振興金牛貸328戶680萬元,有力解決了養殖擴大養殖規模資金不足、養殖存在后顧之憂等問題,增強了農戶想貸、敢貸、能貸的信心,達到了銀行愿貸的效果,實現了政府、企業、農戶互利互贏。
價格保險全面兜底破解“不敢養”的難題。探索完善“肉牛+信貸+保險”支持肉牛產業發展試點措施,引導農戶對能繁母牛按照每頭5000元的保額進行自愿投保,保費率為3.2%,政府對投保能繁母牛每頭給予100元的財政補貼,農戶自籌60元,以降低能繁母牛養殖中因疾病、自然災害等導致死亡的養殖風險服務。為全鄉3800多頭能繁母牛全部購買了養殖保險,降低了群眾養殖風險,增強了群眾養殖信心。同時引導養牛戶對存欄的肉牛采取自愿自主、自費估值投保等方式購買肉牛保險,最大限度降低養殖風險,切實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
千方百計培育“牛經濟”牛氣沖天過上“牛日子”
飼料加工抱團集聚發展促增收。結合左門鄉種植業主要以玉米為主,玉米秸稈閑置廢棄嚴重的實際,為盡可能讓農民參與進來,開辟更多增收門路,讓農民更多受益。成立了左門鄉肉牛養殖合作社,爭取上級部門在苤拉、地索兩個行政村購買青儲飼料捆打捆包一體機2臺,組建青儲飼料加工銷售生產線2條,在全鄉范圍內以100元每噸的價格對玉米秸稈進行收購價加工打包存儲,每畝玉米秸稈采摘玉米后還可增收500—600元,進一步延伸了玉米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加玉米種植戶增收渠道,實現了“變稈為肉、變廢為寶、變資源為經濟”。
訂單配送飼料降低成本促增收。合作社收購加工后儲存的青儲飼料,以每公斤0.4元的成本價格對轄區內養殖戶根據需求進行訂單派送,年均配送達3.5萬噸,極大降低了養殖戶飼料購買成本。同時對于養殖戶本身就有玉米種植的農戶,合作社采取以每斤0.1元收取養殖戶加工費形式幫助養殖戶打包達3萬噸,在降低養殖戶養殖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同時,每年有效為有生產線的兩個行政村分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現了富民強村的發展目標,極大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增收乏力,村兩委無錢辦事的問題。
牛糞還田發展綠色種植促增收。所產生的牛糞當天通過農用車運輸到田間地頭,全部作為農家肥使用到冬桃、紅梨、山藥、魔芋等特色種植業和經濟林果上,既極大降低了農戶發展種植業的生產成本,又提高了全鄉1.3萬多畝經濟林果掛果率和成熟度及特色種植業的品質,極大增加了養殖戶收入,走出了一條循環發展、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肉牛業發展新路子,肉牛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顯著提升,農村經濟取得較快發展,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今后,左門鄉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好各級黨委、政府肉牛產業發展的政策要求,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持之以恒把肉牛產業培育成為帶動全鄉4400人民群眾農民增收致富的領頭雁、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的先行者、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排頭兵,用“牛經濟”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的“牛動力”!
云南網記者張正通訊員李橋旺攝影報道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中糧糖業(600737)公告,全資子公司中糧屯河番茄有限公司擬以6843 87萬元收購中糧集團持有的內蒙古中糧番茄制品有限公司10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
2022-12-21 19:43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雖然目前是有奧密克戎不同的亞的分支在傳染,但總的來看,他們引起的癥狀是差不多的,差別并沒
2022-12-21 19:27
奧翔藥業(603229)12月21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鄭志國于2022年12月21日通過大宗交易與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575 46萬
2022-12-21 19:40
長三角地區首個新能源大型風光基地項目——三峽能源(600905)安徽阜陽南部120萬千瓦風光儲基地項目實現首批并網。阜陽基地項目由三峽能源(60090
2022-12-21 19:44
廣生堂(300436)12月21日晚間公告,公司創新藥(159992)控股子公司廣生中霖的口服小分子廣譜抗新型冠狀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劑一類創新藥(159992
2022-12-21 19:38
據印度報業托拉斯報道,根據政府的節能計劃,從12月22日起,巴基斯坦的餐館、酒店和市場會在20時關門。另據《巴基斯坦日報》報道,藥店等特殊
2022-12-21 18:46
德生科技(002908)12月21日晚間公告,近日與中國郵儲北京分行、農信互聯簽署了《數字人民幣合作協議》。三方將聯合開展數字人民幣相關工作,推
2022-12-21 18:47
ST熊貓(600599)12月21日晚披露股價異動公告,近期有網絡傳聞稱國內將放開煙花燃放政策,但此消息未經官方證實。公司煙花業務全部為代加工且均
2022-12-21 18:39
廣電計量(002967)12月21日晚間公告,擬投資1億元設立廣電計量(002967)檢測(四川)有限公司,以建設廣電計量(002967)西南(成都)檢測基地。
2022-12-21 18:42
韓國政府21日敲定第四期太空發展基本計劃,提出到2045年將載人航天器送入太空的目標及具體政策課題。為此,政府將在2027年前把航天開發投資預
2022-12-21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