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綻放在云嶺鐵道線上的“鏗鏘玫瑰”-環球播報

時間:2023-03-09 13:25:28    來源:云南網    

云嶺大地,動車飛馳。在這繁忙的運輸景象背后,有一群來自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工務機械段的“鏗鏘玫瑰”,悉心呵護著遒勁的鋼軌、粗獷的道床、幽深的隧道,以“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為鐵路安全暢通貢獻著“她”力量。

鑄造鋼軌“長龍”的“女焊將”


【資料圖】

鋼軌是鐵路線上的重要部件之一,出廠時的長度通常只有100米,實際使用時需要經過焊接、精磨等17道工藝,將100米長的原料軌焊接連成500米的長鋼軌,再鋪設到道床上,承載火車安全平穩運行。

周蘭平是昆明工務機械段黃龍山焊軌基地的一名焊軌工程師,主要負責長鋼軌焊接工作。10多年來,她不停穿梭在生產流水線與控制室之間,夜以繼日開展鋼軌材質分析、斷面機理研究等工作,在與鋼軌為伴、與焊花共舞的過程中,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被同事譽為鑄造鋼軌“長龍”的“女焊將”。

3月2日下午,周蘭平走進焊軌車間,像往常一樣巡檢每一道工藝流程。當她走到焊頭熱處理工位旁,突然發現顯示屏上軌頂面溫度數據比工藝要求低了0.1度,立馬跑到工位控制臺,調出作業參數,發現熱處理機的電流不足,于是要求作業人員重新修正參數,及時避免了不合格鋼軌下線出廠。

“在焊軌生產流水線上,雖然每一根原料軌都重達6噸,但焊接時的每一道工藝都必須精益求精。”周蘭平說,焊接溫度、熱處理和打磨厚度等數據的毫厘之差,都會導致最終成品的性能與標準之間的千里之別。

2019年底,黃龍山焊軌基地接到中老鐵路國內段1780公里長鋼軌焊接任務。面對中老鐵路高標準的建設要求,從原料檢驗、焊接參數調整到成品驗收,周蘭平都一一上手把關,為每一條長鋼軌“量身訂制”生產方案。

半年后,總重超過60萬噸的優質長鋼軌在周蘭平和工友們的細心呵護下走下生產線,陸續鋪設到中老鐵路平整的道床上,成為了托起連通中老友誼飛馳列車的“鋼鐵脊梁”。

駕馭“黃金戰車”的“女司機”

近年來,大型養路機械因其智能化、信息化的特點,加之高效、高質量、高標準的養護效果,已經逐漸成為鐵路線路養護維修工作的主體。在昆明工務機械段,這樣的大型養路機械就有100多臺,因它們的外表大多是黃色涂裝,被職工形象地比喻為“黃金戰車”。

大型養路機械操作復雜、常年奔赴在大維修施工一線,從事這一工作的多以男性為主。1999年出生的金若衡,自從來到鐵路工作,便對“黃金戰車”充滿向往。2022年,她與眾多男職工同臺競技,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了云南鐵路唯一的大型養路機械“女司機”。

2022年底的一天,金若衡和工友們趕赴中老鐵路峨山至元江區間,準備對線路進行維修作業。在180分鐘的“天窗”時間內,他們要完成1500多米線路的搗固任務。

當天深夜,金若衡駕駛著DWL-48型搗固穩定車來到作業現場,等待施工“天窗”指令下達。“今天是我第一次參加中老鐵路精搗精調作業,既興奮又緊張。”金若衡說,他們要將線路的高低水平尺寸調撥到正負2毫米的精度范圍內,保證中老鐵路“復興號”動車和國際貨物列車安全平穩運行。

零時整,“天窗”命令準時下達。“轟隆、轟隆……”搗固車緩慢向前,車輛下部的搗固裝置不斷插入軌枕下的道床石砟內,發出巨大聲響。此時的金若衡,正襟危坐在駕駛艙內,兩眼緊盯顯示屏,雙手撥動操縱桿。不多時,她的額頭已滲出細微的汗珠。

“水平尺寸2毫米,作業精度達標。”聽到對講機里報出檢測數據,金若衡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稍做鎮定后,她駕駛著“黃金戰車”繼續投入到緊張繁忙的施工中。

修橋梁補隧道的“女醫生”

云嶺高原鐵路穿山越河,在紅土地上編織出一張四通八達、高效快捷的運輸網。車輪滾滾、川流不息,列車安全運行離不開工程技術人員對橋梁和隧道的精心呵護。

趙佳琳,昆明工務機械段一名橋隧技術員,經常沿著鋼軌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為橋梁、隧道“把脈問診”。她對隧道滲水、危巖落石、路基下沉等病害的處置方法了如指掌,遇到山體滑坡、路基溶洞整治工程時,職工們都會請趙佳琳來“坐診”。

2022年初,滬昆鐵路宣威段一處過水涵洞出現幾道裂痕,表面的混凝土隨時有掉塊的風險,如果不及時進行加固處理,將會對涵洞上方的鐵路道床造成影響。

“我們提前澆筑好構件,一次性替換掉老舊洞體,可以最大限度縮短中斷運輸的時間。”結合涵洞病害特征,趙佳琳和工友們研究制定了預制件整體更換的方案。

2022年1月16日一大早,趙佳琳帶領6名橋隧工頂著寒風趕往現場進行勘測。“這地方太小了,鉆不進去。”橋隧工小王在檢查涵洞時遇到了“麻煩”,由于裂紋壁口和山體的空間只有30厘米,無法進入洞內檢查。

趙佳琳聞訊趕來替換小王,只見她脫去厚重的外套,身體貼緊山體,探身鉆入洞口,伸長手臂用檢查錘敲擊檢查裂紋狀況。

經過2個多小時反復檢查、測量,在完成3處裂紋延伸敲擊、精準測出涵洞尺寸后,他們最終確認洞壁不存在空響、開裂、缺失等問題。“新洞體置換方案安全可行。”趙佳琳自信地說。

隨后,趙佳琳帶上行李來到鐵路旁的臨時板房里,一待就是3個多月的時間。在她和工友的不懈努力下,一個8米多長、70多噸重的預制涵洞,在不影響列車開行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接班”。

云南網記者夏方海通訊員吳杰賀繼鑫陸繼存攝影報道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