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云視角】鮮花成首選 清明更“清明”

時間:2023-04-05 17:42:01    來源:云南網    

“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仲春與暮春之交,又是一年清明時,在漸暖的春風中,人們手捧鮮花走進墓地,訴說哀思緬懷逝者。


【資料圖】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今年,在祭祖思親之時,一股文明祭祀的“綠色”祭掃新風尚吹得更濃,獻一捧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綠色環保的祭祀新方式遙寄拳拳之情,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更藍的天空,讓清明更“清明”。

斜抱清菊寄哀思

綠色追思更清明

“今天又進了100扎黃菊和白菊,一扎10支,15元一扎。”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場,清明祭掃之風也將素有“追思、悼念”花語的菊花吹出了一個小高潮,云知花卉負責人史金龍手上正在忙碌地整理下午即將發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殯儀館的500扎菊花花束。“清明節前半個月我就開始售賣菊花,一天就能銷售300扎左右,遇到大客戶,一天就是上千扎,現在這幾天剛好是菊花銷售的高峰期。”

史金龍告訴記者,隨著國家提倡文明祭掃,清明節期間菊花等鮮花的銷售每年都是遞增式增長。僅云知花卉一家花商,去年菊花零售就達10多萬元、批發達20多萬元。“相比傳統燒紙放炮等祭祀方式,清明節選擇鮮花祭祀,不僅能表達對親人的哀思,還能保護環境,今年我們家里的祭掃我就帶了十幾把菊花回家祭祖。”

“用鮮花祭祀代替燒紙錢已經成為我們家的習慣了,今天就是特意來斗南挑選一束素凈淡雅的鮮花掃墓祭祖。”市民李女士剛剛買了一束以黃白菊為主并搭配洋桔梗、馬蹄蓮的花束,現在都是文明祭掃,燒紙錢還不如購買祭祀鮮花更加好看和環保,而且已逝的母親生前就喜歡鮮花,用鮮花追思更有心意。

慎終追遠祭故人,文明祭祀更傳情。

云南斗南花卉產業集團外宣主管張嫻介紹道,斗南花卉市場具有節日趨向,目前清明節前后,菊花作為花卉市場的主銷品種,市場銷量非常好,每天市場人流量達1萬人次左右,周末人流量達2萬人次。“現在倡導文明祭祀、環保祭祀,選購鮮花送給親人寄托我們的思念之情已經成為了流行趨勢。”從今年清明節鮮花銷售情況來看,除了黃菊、白菊等主銷款外,市民還會選擇白色、黃色系百合、白玫瑰、洋桔梗等素雅的鮮花,從而也帶動了斗南花卉市場其他鮮花品種的銷售。

斜抱一束清菊,綠色追思更清明,而今文明祭掃蔚然成風,一束束鮮花代替了煙霧繚繞,成為人們祭奠親人的首選,綠色清明也是一樣情。

寄托哀思重在心

文明祭祀新風起

又是一年春草綠,暖風輕拂寄追思。

“清明節”前后時期,昆明市內各大公墓、陵園也紛紛迎來一年一度的祭掃高峰。人們大多手捧一束鮮花而來,再帶上茶水和貢品,以自己的方式緬懷先烈、追思故人。

坐落在滇池東岸海晏彩云山,背山環湖的昆明祥和陵園內,每天約有6000多人前來祭掃。“以前,清明祭祀要上香上供品、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由此帶來了不少的山火頻發和空氣污染等現實危害。現在,人們的觀念和意識不斷提高,鮮花祭祀越來越多,還有電子鞭炮、電子香燭等電子祭祀用品逐漸出現,文明祭掃更加突顯。”昆明祥和陵園副經理紀建輝工作多年來,一路見證了祭掃風尚的改變和向好。

近年來,隨著云南省倡導全社會形成文明科學、生態環保、健康安全的殯葬新習俗和祭掃新風尚的提出和大力宣傳,文明祭掃的現象開始蔚然成風。

紀建輝說,根據觀察,祥和陵園綠色文明祭掃的“拐點”就出現在2021年。“我們發現,帶香燭紙錢祭掃的市民逐步減少,用鮮花祭掃的市民也越來越多。”就祥和陵園而言,今年4月1日至2日,每天的祭掃高峰達6000人次,但陵園里幾乎沒有出現焚燒紙錢的現象。

“園區內禁止燃燒鞭炮、焚燒紙錢,以鮮花祭拜,同樣能夠緬懷逝者。”昆明祥和陵園內,多處增加了文明祭祀的提示。為了幫助市民以健康、文明、低碳、有序的形式進行祭奠,近年來,陵園入口處專門設置了“紙錢換鮮花”的活動。市民只要將帶來祭祀的紙錢、香燭交給工作人員,就可以免費換上幾枝新鮮的菊花去祭奠親人,寄托哀思的同時也低碳環保。

“雖然祭祀的物品發生了改變,但是寄托哀思的情意未變。”紀建輝表示,隨著時代更迭,社會進步,更多的殯葬方式出現,花葬、壁葬、草坪葬、精巧節地葬、景觀葬等方式正在被更多人接受。除了傳統的祭祀方式,近年來,更多的祭祀方式也在興起,“代客祭掃”“網上祭掃”等線上祭祀服務出現,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表達哀思的方式,營造了文明低碳祭掃氛圍。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緬懷祭奠重在于心,寄托哀思、繼承遺志在于行。3月22日,昆明市文明辦聯合昆明市民政局發布《昆明市2023年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倡議廣大市民群眾在慎終追遠、緬懷英烈的同時,錯峰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共度文明、健康、平安、和諧的清明節。

策劃:楊萍

記者:楊萍龍彥

視頻:婁新月許卓皓呈貢融媒體中心

設計:李雪

編輯:沐貞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