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微速訊:共享充電樁下鄉 這位返鄉創業青年致力打通種植用電“最后一公里”

時間:2023-05-05 20:45:19    來源:云南網    

在創新創業這片熱土之上,有這樣一類青年,他們揮灑熱血,銳氣十足、有闖勁、有擔當,更心系家鄉。雖曾在外漂泊,但毅然決定返回夢想的起點,投身創業發展的時代大潮,為家鄉建設增磚添瓦,返鄉創業青年仝偉就是其中一個。

“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通上電,真是太方便了,而且還很安全。”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的農田里,村民們正在仝偉的指導下,嘗試操作“共享電表”取水用電。隨著水泵的通電,源源不斷的水流順著水管涌入稻田,引來不少村民們嘖嘖稱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仝偉正在創業的農田“共享充電樁”項目。過去兩年間,他在云南多地的農田附近設置共享充電樁,解決了農民在田間地頭的澆地、做飯、燒水等勞作和生活用電中的各種不便。“目前,創業的成績已經超過了一開始的預期,今年打算再在已有的充電樁數量上翻個倍,解決更多農民的田間地頭用電問題。”

返鄉創業青年仝偉供圖

共享充電樁“進村”田間用上電能設備

不到1米高充電樁上,1個刷卡區,1張二維碼,幾個共享插座,這就是仝偉創業的項目。村民需要用電時,只要插上用電器的插頭,通過掃二維碼或者刷卡的方式支付,就能直接用電。

在共享充電樁出現之前,農民在田間亂拉電線,或使用柴油發電機灌溉是常態,也是仝偉在當地電網公司工作時,就發現的最后一公里用電痛點。

“私拉亂建問題,從有電網那一天開始就存在,至少存在40年了。”據仝偉介紹,早在兩三年前,他下村調研時就發現,有的村民為了灌溉農田,私拉電線、安裝臨時插頭,有嚴重的安全風險,因為改造起來有一定風險,所以很難從根本上解決。

隨著政策向鄉村振興、平安鄉村建設等方面落地,加上過去在電網工作的經驗,仝偉的創業項目便落腳于農村最后一公里用電問題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便是在田間地頭做共享充電。

科技金融賦能解決鋪設難題

就和共享充電寶項目在出現初期也不被很多人看好一樣,仝偉創業項目在推廣初期就遇到了資金問題。

“最困難的時候,6個股東走了一半。”仝偉介紹,由于共享充電樁需要在農村鋪設大量的電力設備,固定投入就已經占到了整個項目現金流的一大部分,但盈利周期過長則是這個項目可持續下去的最大障礙。

仝偉算了一筆賬,每一批充電樁安裝好,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才能收回投資。“這對資本市場來說太難,沒有回收成本,不能產生利潤,就很難有資本愿意投資我們這個項目,即便農村的需求很大,根本安裝不過來,也沒有辦法從規模上鋪開。”他說。

難題之所以能夠解決,得益于度小滿的助農免息貸款。平臺方認為,這是一個新鮮事物,符合國家方向,也符合助農的范圍。在申請資料后,仝偉很快就拿到了一筆流動資金,緩解了他在資金上的燃眉之急。

如今,仝偉的共享充電樁已經在云滇大地上覆蓋了接近1萬畝土地,已安裝的500臺設備散布在昆明、楚雄、玉溪、紅河四市及下設的9個縣,用戶數量已近3000戶。按每臺設備一天是1塊到1.5元的純利潤計算,整個項目每月就能產生2萬多元的純收益。“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翻一倍,達到1000臺設備。”仝偉說。

共享充電樁供圖

共享電源解民憂鄉村振興不停步

共享充電項目最重要的就是規模效應,解決了資金問題后,最近,仝偉的工作變成了向更多村民推廣、介紹共享充電樁。

他在新聞中看到,在福建南安、湖南衡山、寧夏吳忠、蘭州紅古等多地的農村也開始在鋪設共享充電樁,更加感受到電力在田間地頭的必需品屬性。“我覺得這是特別好的一個方向,因為人得吃飯,吃飯就離不開食物,食物肯定得有人種地,有人種地,種地的過程中就需要電的支持,所以電的需求上,在田間地頭的需求是更大的。”

談及對這個創業項目的預期,仝偉表示,開始著手做產品、做平臺時,想著2022年能夠有一兩百臺設備落地就很不錯了。沒想到如今已超過了預期,說明真的抓住了農村用電的痛點。

最近,仝偉的共享充電樁正在昆明、大理的部分地區落地,他一邊忙著寫充電系統的代碼,一邊研究通過電量計算來水量等新的算法。“如今,國家在鄉村振興方面的政策特別好,我也希望能在這個窗口期,保持好創業熱情,把這個項目持續做下去。”

云南網記者張琦敏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