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瞭望丨云南大理:文化點亮傳統村落

時間:2023-06-05 10:32:37    來源:瞭望    

原標題:瞭望丨云南大理:文化點亮傳統村落


(資料圖片)

◇曾因鹽業而興的諾鄧古村正深耕“鹽文化”,成功推出代表性旅游產品——諾鄧火腿。圍繞古村旅游和諾鄧火腿抓產業、抓就業,為諾鄧古村群眾脫貧致富和產業興旺增添了強勁動力

喜洲著力保護挖掘非遺資源,加大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已形成以非遺文化為核心,集田園觀光、文化體驗、鄉村旅游為一體的農文旅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周邊務工就業人員4800余人,文旅從業人員中超過70%為當地群眾

熱播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讓蒼山腳下名不見經傳的鳳陽邑村迅速走進人們視線。通過鄉村振興與影視產業的融合,鳳陽邑游客數量大增,有力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創業

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村貌與洱海風光(2020年9月3日攝)胡超攝/本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62個,在云南省居于首位。

為活化利用好這些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的傳統村落,當地統籌保護與利用關系,在保持傳統村落街巷肌理、環境格局的同時,著力于文化挖掘、非遺傳承和文旅融合,探索出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文化路徑,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諾鄧:深耕“鹽文化”

裝著300公斤鹵水的大鍋熱氣裊裊,33歲的趙貴蘭不斷用瓢打撈水中雜質。

趙貴蘭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村里的鹽井至今仍可抽取鹵水。晚上抽出的鹵水運回家沉淀到第二天早上,然后生火熬煮,10多個小時后即水干結晶出鹽……“一天熬一鍋鹵水,可熬鹽15公斤左右,一部分銷售給游客,一部分用來腌火腿、咸菜。”談起鹽,趙貴蘭如數家珍。

趙貴蘭所在的諾鄧古村位于云龍縣城西北約7公里的山谷,住有224戶1080人,其核心景觀面積1.2平方公里。遠遠望去,村子依山就勢而建,一座座土木結構的白族小四合院前后人家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層層疊疊布滿山坡。沿村內干凈整潔的石板路拾級而上,還能看到部分村民家院外建有熬鹽用的灶臺。

諾鄧鎮鎮長蒲超介紹,諾鄧古村的這口鹽井自西漢開始開采,時至今日,當地村民依舊可從中抽取鹵水熬制食鹽,諾鄧古村的熬鹽技藝代代傳承。

歷史上,諾鄧曾因鹽業經濟發達,一度成為滇西地區商業中心。絡繹不絕的運鹽馬幫從此地出發,穿行在東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騰沖、北向麗江的“鹽馬古道”上。諾鄧鹽業在明清達到頂峰,這里至今仍保留著建于明清時期的文廟、武廟、龍王廟等廟宇,以及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等建筑。

“云龍的鹽馬古道是云南鹽業發展史、對外交流史、滇西邊疆地區治理史、民族交融史的有力見證。”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邵甬認為,鹽馬古道的保護利用,能夠為云龍的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為完善保護發展體系,2006年以來,云龍縣先后編制《云南省云龍縣諾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詳細規劃》《諾鄧特色小鎮建設規劃》《諾鄧旅游發展規劃》等,為諾鄧古村的保護、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保障。

云龍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搶救性修繕古舊建筑,將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公共建筑和民居院落列入文保單位,最大限度維系古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此基礎上,云龍縣提升完善諾鄧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電網改造工程、生態河道治理等項目,并建成諾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景區標識標牌等旅游服務設施等。諾鄧古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旅游相關配套設施逐步健全。

諾鄧還修復了古巷道、人馬驛道,重修了古戲臺、鹽井房,建成諾鄧鹽文化博物館,著力挖掘、傳承、展示井鹽制作技藝,讓井鹽更好串聯起諾鄧的自然文化資源。

與此同時,諾鄧深耕“鹽文化”,成功推出代表性旅游產品——諾鄧火腿。依托諾鄧火腿的品牌宣傳,諾鄧古村進一步進入大眾視野,旅游業逐漸成為諾鄧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自諾鄧古村創建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縣鎮村三級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和高原特色產業,圍繞古村旅游和諾鄧火腿抓產業、抓就業,為諾鄧古村群眾脫貧致富和產業興旺增添了強勁動力。”蒲超說。

據蒲超介紹,村民發展旅游的意識不斷提高,對古村保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許多外出務工村民返鄉創業,目前從事旅游相關工作的諾鄧居民已接近200人。2022年,諾鄧古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

目前,諾鄧正謀劃旅游新業態、新項目,重點圍繞鹽文化體驗、火腿制作品鑒體驗、民俗演藝、民俗節慶等沉浸式旅游體驗,強化諾鄧文化IP,形成全新的游覽體驗,不斷擴大諾鄧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同步邁上新臺階。

喜洲:聚力抓非遺

“五一”小長假期間,每天11時不到,大理市喜洲鎮喜洲村的“楊順寶喜洲粑粑店”店外就會排起長隊——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想親口嘗嘗喜洲粑粑的滋味。

店內,楊順寶有條不紊地把面搟成餅,再根據游客口味,咸的加上雞蛋、肉末再撒上蔥花,甜的加上豆沙、玫瑰醬。調好味的餅送入炭火爐,大約10分鐘后餅子出爐,香氣四溢。

“這是我第3次到喜洲旅游,每次來都要吃一個喜洲粑粑。”武漢游客吳寶東笑著告訴記者:“餅子的味道多年未變,但排隊的人一次比一次多。”

喜洲粑粑在2011年11月被評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傳承這一傳統技藝,喜洲鎮引導喜洲粑粑從業者成立協會,讓楊順寶等喜洲粑粑師傅傳授技藝,壯大人才隊伍。

喜洲東臨洱海,西枕蒼山,素有“白族風情第一鎮”美譽,民族文化濃郁、田園風光旖旎。

“我們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挖掘,守住非遺文化命脈是喜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做好非遺傳承的關鍵是人才。”喜洲鎮副鎮長鮑以恒說。

近年,喜洲鎮不斷加大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力度,有效推動非遺傳承人才的推薦、申報、支持等工作,努力營造非遺傳承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

為充分發揮非遺人才的傳幫帶作用,喜洲鎮創建趙丕鼎繞三靈傳習所、董壽春白族三道茶傳習所、段樹坤扎染傳統工藝工作站等傳承示范基地,助力鄉愁喜洲、人文喜洲建設。

截至目前,喜洲有非遺項目30余項(含國家級6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0余名(含國家級2名)。

豐富的非遺資源給喜洲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喜洲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推進“非遺+文創+旅游”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匠志集民藝中心、喜洲客廳、蒼逸圖書館等一系列文化產業項目。

傳統文化和時尚創意的激情碰撞,有力促動了喜洲非遺旅游、文博觀光、研學體驗等蓬勃發展。

據了解,喜洲已形成以非遺文化為核心,集田園觀光、文化體驗、鄉村旅游為一體的農文旅發展“喜洲模式”,輻射帶動4個村委會、8個自然村聚集發展,帶動周邊務工就業人員4800余人,文旅從業人員中超過70%為當地群眾。

鳳陽邑:“觸電”謀流量

今年2月,李慧和朋友放下手頭工作,專程從成都到大理“追風”。

年初,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讓蒼山腳下名不見經傳的鳳陽邑村迅速走進人們視線。“每一集我都細細看過,迷上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李慧說。

“電視劇播出后,村子的游客量從單日不足百人增加到春節期間單日近萬人,目前每天也還有兩三千游客。”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琴說,通過鄉村振興與影視產業融合,村子實現文旅產業快速發展,有力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創業。

在成為大理州文旅新IP前,鳳陽邑已經在醞釀發展文旅產業。2020年,鳳陽邑被列入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重點村;2021年,大理州、市政府決定在大理洱海海西片區開展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園創建工作,鳳陽邑是重點示范創建村之一,州、市兩級政府投入資金逾2000萬元,實施鳳陽邑道路提升改造、風貌整治、停車場、旅游公廁建設等共計28個項目。

據陳琴介紹,成為重點示范創建村之初,鳳陽邑拿得出手的資源是一段茶馬古道遺址和一個古村落。在大量調研和充分論證后,鳳陽邑提出重點依托茶馬古道遺址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開發村莊文旅產業的發展思路。“作為全州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點,鳳陽邑沒有等風,而是力圖制造風。正是在大量前期工作和努力的鋪墊下,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才最終落地鳳陽邑。”陳琴說。

電視劇熱播后,鳳陽邑村集體和影視公司合力,將拍攝基地“有風小院”打造成持久的線下線上“有風IP”,確保流量變現、形成產業、助推發展。

此外,借電視劇拍攝的機會,鳳陽邑與影視公司深度合作,把鄉村振興的實際案例巧妙融入劇情,并把今后重點謀劃的業態和產品在劇中加以展示,助力后續發展。“電視劇帶來的流量只是一時的,當有一天流量退卻,我們希望村莊依舊保有治愈力,為游客提供更好的體驗。”陳琴說。

在陳琴看來,鳳陽邑已經站上新的發展起點,未來將著力提升古村落文旅品質,聚焦產品、內容和業態,通過組織引領和產業發展繼續助推鄉村振興。

鳳陽邑乘“風”而上,是大理州統籌保護與利用,創新傳統村落保護的生動寫照。據了解,大理州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5億元,集中實施傳統建筑修繕、基礎設施提升、村莊風貌整治、歷史要素保護修復等,帶動全州主要傳統村落集聚區域基本得到整體保護。

大理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李文榮說,傳統村落保護需要努力挖掘其文化價值和文化競爭力,在鞏固提升中開展歷史文化遺存的活化利用,以原真性保護、活態性傳承的思路,激發文化活力,推動永續傳承,在保護好傳統村落原址、原狀、原物的同時,抓好文化遺產的活態呈現、歷史遺存的活化利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長山 丁怡全 胡正航)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