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送王船的申遺故事 文化價值的沖突難題沒有回避

時間:2020-12-28 15:43: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延伸閱讀:

遺產委員會認為“送王船”提名符合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提名內容有助于社區抵御與海洋有關的災害,并促進文化間對話。它包括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關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識。

提名內容有助于生態保護和環境可持續性。它還支持多樣性和志愿精神的價值觀,并加強社會凝聚力、建設和平和國際合作。

提名內容一直在不斷地實踐和再現,構成了中、馬文化互動和諧共存的生動反映。這種做法見證了過去和現在不同地區不同文明、宗教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令人滿意的共存。這一提名內容的列入,將成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例子,以及他們在跨界保護努力領域的共同關切和責任。自2015年啟動這一進程以來,各社區、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和政府機構進行了各種協商。

延伸閱讀:

每6年評估兩國履行的承諾

“送王船”列入非遺名錄后,中、馬兩國還有許多共同保護工作,每6年向遺產委員會提交定期報告,還要把精力放在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承諾上。

聯合申報期間,中、馬兩國依托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成立了“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在兩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支持下,制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該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中馬兩國政府將成立“雙邊工作委員會”,建立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支持“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開展工作,并以此為契機推動雙方關于聯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協議的簽署,使文化遺產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交流資源。

同時,通過擴大社區參與促進該項目所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藝的傳承,在鄉土文化語境中確保該項目的活態傳承、代際傳承,尊重該遺產項目的實踐方式和責任分工,按照傳統傳承方式收徒授藝,鞏固儀式儀軌的傳承;加強對王船制作、紙扎、彩繪等相關技藝傳承人的支持,鼓勵青年人通過參與表演藝術和儀式實踐,習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擴大后備人才的遴選范圍。

兩國還將加強資源普查工作,聯合開展對送王船的內容、象征、意義等的調查,進一步對相關社區及其異質性加以確認,促進后續的聯合行動;開展數字化建檔工作,制定數字化建檔方案及采集標準,鼓勵相關社區和群體開展自主建檔工作,全面記錄該遺產項目的存續狀況。每兩年舉辦一次區域性學術工作坊,每三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儀式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方法論研究。

提高公眾保護意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向。通過在社區和群體、地方和國家多層面開展活動,提升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利用社區現有的網站、自媒體平臺,弘揚海洋文化知識與技藝,推廣優秀保護實踐結合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自愿投工投勞、捐資捐物的傳統運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

鏈 接:

閩臺送王船

類別:民俗

保護單位: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

閩臺送王船是在福建省廈門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爺的一種民間信俗。

“王爺”信仰廣泛流傳于閩南沿海及臺灣漁村,尤其盛于南臺灣,與中臺灣的媽祖信仰并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呂厝村華藏庵內向王爺求“藥簽”信俗在閩南頗有影響。

“王爺”起源之說頗多,以王爺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間善惡大神說為著。供奉王爺之廟多稱“代天府”,王爺亦稱為“代天巡狩”。

送王船是送瘟祈福的民間信俗儀式活動,清康熙年間《臺海使槎錄》卷二載:“三年王船,備物建醮。”乾隆《海澄縣志》詳細記載了己丑年(1769)冬舉辦的送王船儀式。

各地送王船活動時間不一,大多是三四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歷月份確定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制造木或紙王船一艘,請上王爺,載各項生活用品實物,信眾簇擁,鼓樂相隨,送至海邊焚燒。

—— 2011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關鍵詞: 申遺故事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