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解讀 > 正文

發改委文件首提“收縮型城市” 專家:要理性認識城市收縮現象

時間:2019-04-09 11:10:47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4月8日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下稱《重點任務》)中,首次提到“收縮型城市”。《重點任務》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對上證報記者表示,2010 年中科院發布《中國科學發展報告》,指出中國未來較長時期人口增長率為零。同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至2020 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在人口零增長和快速城鎮化雙重背景下,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代價是部分中小城市以人口為核心的要素的流失,城市收縮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將成為城市發展的常態。

張學良表示,根據其研究團隊長期調查發現,中國有26.71%的地級/副省級行政單元發生收縮,且29.89%的收縮城市的市轄區出現了人口流失現象,集中分布于中國東北和長江經濟帶地區。在長江經濟帶地區,110 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52 座出現收縮,約占城市總量的47.27%;58 座處于非收縮狀態,約占52.73%;84 個市轄區出現收縮,約占市轄區總量的26.42%;393 個市轄縣出現收縮,約占市轄縣總量的51.98%。且收縮城市大部分分布于長江經濟帶北部地區。收縮城市與非收縮城市逐漸呈現連綿化的發展趨勢,其中大城市絕大多數屬于非收縮城市類型,彰顯出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應優勢;而中小城市的收縮表現更為顯著。

張學良認為,區別于國外城市收縮的一般特征和動因,中國的城市收縮有著自身鮮明的特征。理性認識中國城市收縮現象,明確城市收縮的基本空間分布規律對于未來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規劃的高質量實施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為此,他提出了如下建議:

首先,重視中國普遍存在的城市收縮現象。在收縮城市的未來發展規劃中,應采取“適應”收縮的態度,將收縮視為一種不可回避的后果,不要客觀忽視收縮,亦不要主觀輕視收縮,積極應對收縮城市可能引發的危機。

其次,遏制與人口流失相悖的空間擴張趨勢。他認為,城市收縮在中國快速城鎮化背景下普遍存在,而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引發持續的空間擴張,形成人口流失與空間擴張的強烈對比。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借鑒國際上“精明收縮”理念,優化而非逆轉收縮城市,關注收縮城市潛在發展動力,優化收縮城市建筑和土地集約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三是著重關注人口流失背后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持續的人口流失”是城市收縮的表面特征,城市收縮可能同時伴隨生產效率下降、失業率升高、人力資本存量下降等問題,更加值得關注。中國收縮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劣于非收縮城市,預示經濟社會發展潛力不足。未來應對城市收縮可以從優化財政收支、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和應對人口老齡化著手,同時應結合微觀統計數據,研究與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相關的經濟發展活力,及時發現城市衰退的趨勢,未雨綢繆。(記者 宋薇萍)

關鍵詞: 發改委 收縮型城市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