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特別關注 > 正文

三環一線塑造“東園花海”!青島太平山中央公園預計12月份完工

時間:2022-04-25 11:25:08    來源:青島晚報    

中央公園生態綠道建設項目打造“東園花海”

植物體系更迭換新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說起太山的景點,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說起中山公園,在青島幾乎無人不知——事實上,中山公園就是太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更多人的腳步走向廣闊的太山,尋覓更多賞花踏青美景,關乎著市民對宜居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是區域綠色生態環境提升的重點。去年,我市啟動山頭公園整治工作,明確到2022年年底前,完成60個山頭公園綜合整治提升工作,太中央公園生態綠道建設項目就是整治工程之一。串聯中山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和櫸林公園四個公園的綠道,塑造青島“老十景”之一的“東園花海”景觀,建設一條集休閑健身、登高望遠、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復合生態綠道,是此次項目改造的最終目標。日,晚報記者探訪太中央公園生態綠道建設項目,沉浸式“體驗”各條賞花、人文線路,預計今年12月份完工后,太山四個園區綠道將形成環狀,“東園花海”不再只是賞花踏青,更是跑步、健身、觀賞、休憩功能全覆蓋的綜合游玩好去處。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未來,國家植物園將以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為主,成為兼具科學傳播、園林園藝展示和生態休閑等功能的綜合場所。這也意味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正式開啟——“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

為什么要建植物園?不僅僅是好看,更不止為了游覽。植物園被稱為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它既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也是普通人的科普游學“打卡地”。各國家植物園資源共享,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實現植物在多地遷地保護,有利于降低因區域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及突發狀況造成的植物物種的滅絕風險,也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不僅是眾多科研人員和植物學愛好者的心愿,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時間回到2021年10月12日。當日,在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宣布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同一天,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名單也正式公布。

將目光轉向青島,作為典型的丘陵海濱城市,如何利用自身稟賦,彰顯出山海城的共生魅力,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道重要命題。今年,青島開啟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公園城市建設位列八大行動之一,充分釋放城市綠色資源價值,建設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安全開放、全民共享的公園化城市。

公園離不開植物,植物造就了公園,改造公園,植物是其中重要部分,從中山公園如云似雪的櫻花道,到植物園里鮮紅欲滴的市花耐冬,再到世博園植物館里原產于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公園、植物園一系列植物體系保護,在植物學的科普、提升市民出行游玩幸福度、提高人們對植物多樣保護的認識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青山綠水間行走,看亂花漸欲迷人眼,聽綠槐高柳咽新蟬,望晴空一鶴排云上,賞梅雪爭春未肯降,植物的蓬勃生機,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背景

三環一線塑造“東園花海”

作為青島最負盛名的櫻花觀賞地,每年春天櫻花季,中山公園都會擠滿游客,人頭攢動。事實上,作為太山的組成部分,中山公園占地僅為太山的三分之一,游客數量卻是周邊植物園、動物園和櫸林公園的數倍,如何合理分流,不擁堵、不排隊地欣賞美景成了改造重點。

“本次對太中央公園規劃進行提升優化,結合老城區的用地質和周邊居民的需求,基于現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濃厚的人文資源,規劃出串聯中山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和櫸林公園四個公園的綠道,旨在打造青島‘老十景’之一的‘東園花海’景觀。”作為負責此次改造更新項目的代建單位,青島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史亮對記者說道。

“東園花海”是1936年青島組織評選的青島十景之一。所謂“東園”,其實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因其在當時市區的東面,故稱“東園”。當春季櫻花盛開之時,是島城的一大盛事,也因此入選“青島十景”。

80多年后的今天,新“東園花海”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簡單復刻,更要提高市民體驗的舒適度和交通的便捷,挖掘公園歷史文化。為此,新建綠道被賦予不同主題,規劃綠道結構為三環一線:最美花道環、溯源綠道環、全民陽光綠道環和最美登高觀景線,綠道總長約14.2公里,其中新建綠道總長度約3.0公里,改建綠道總長約11.2公里。

視覺盛宴

打造三季繁花的最美花道

最美花道環路線:中山公園南大門、櫻花路、木瓜路、太山路、環電視塔棧道、植物園架空棧道、植物園消防路、雙櫻路等,最后返回中山公園南大門,花道總長度約4.6公里,其中新建長度約370米。

這條花道,主題自然以花為主,發揮中山公園的“櫻花會”品牌特色,沿綠道兩側適宜區域補植不同花期不同品種的櫻花,增加秋季櫻花的品種,利用現狀的花喬木及花灌木,春賞櫻花,夏看紫薇,秋聞桂花,冬品梅花,打造一條四季有景、三季繁花的花道,延長花期,增大賞花跨度,讓“東園花海”景觀更名副其實。

漫步最美花道環,從熟悉的入口噴泉出發,沿途經過會前村遺址、市花園、桂花園、牡丹園、玉蘭園、電視塔、巖石園、茶園等中山公園主要景點,在原先市民游客熟悉的路線基礎上,沿線設三個節點,分別是牡丹園改造的春暉畫屏,新建櫻花谷、海棠春樾。

春暉畫屏地占地面積約15814方米。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中心景廊、入口花廊,豐富景觀層次。同時通過架設景觀橋與西側云霧谷連接,完善游覽體系。沿著春暉畫屏往植物園方向走,海棠盛景映入眼簾,這便是新增的海棠春樾,以桃園里現有的U形房北+區域為界,綠化總面積約18000方米,將原先的原生態山林改造為海棠觀景打卡地,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屆時競相開放,美不勝收。

人文氣息

歷史風貌碰撞時尚彩繪

溯源綠道環路線:一條以公園百年歷史文脈為主題的綠道,串聯了公園的人文景點。從青島起源會前村遺址開始,沿路經過百年櫻花路、孫中山紀念雕像、孫文蓮池、小西湖、花卉園、月季園、玉蘭園、牡丹亭、桃花源、云霧谷、桂花園以及多處傳統歷史風貌建筑等。溯源綠道有兩處出入口與市政道路順接相連。新建部分與現狀路樣式統一,采用瀝青路面,并在地面劃粉色和墨綠色線,梳理新建綠道兩側綠化,提升綠道景觀,全長2.4公里,其中新建長度約500米。

沿著溯源綠道東段漫步,一片桃園映入眼簾,頗有“世外桃源”的意境,這里是新增的桃園山語景點,“場地內部現種植大量桃樹,長勢較好,季節觀賞較強。現狀場地內部缺乏游覽園路,無法提供游覽路線。”史亮介紹,他們將運用中國傳統園林“欲揚先抑”的造園手法,在入口處設計峽谷,上刻桃花源文字,作為青島桃花源的記憶展示,給人沉浸式的景觀體驗。通過峽谷,進入桃林,豁然開朗。

桃園一側連接山谷,場地南北兩側地勢較高,中心部分較為開闊坦,形成天然山谷,這就是新增景點花溪谷所在處。“我們將結合場地現狀對花溪谷地形地勢進行疏理,利用谷地地形及林下空間,種植層次豐富的景觀綠化。”史亮說道。層層疊疊式的花境景觀,給游客來一場沉浸式賞花體驗。

溯源綠道兩側綠植以高大喬木為主,顏色比較單一,改造工程將以綠道兩側的主題植物為參照,溯源綠道地面彩繪樹葉圖案,活躍綠道氛圍,提升綠道的整體形象,展現溯源綠道的特色亮點,打造新的打卡地。

用綠道串聯起山體開放的真正意義

城市更新建設讓生活更美好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持續提升宜居宜業宜游水。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公園城市建設攻堅行動,完成60個山頭公園整治,新建一批城市公園。

“太山、浮山是我市主城區內體量較大的山體生態綠地,周邊居民小區集中、人口密度大。但太山、浮山作為生態園林的功能品質滯后于城市的發展,兩處山頭公園功能布局離散,步道不連貫,生態綠化水偏低,缺乏全面系統的綜合整治,與周邊居住區通達差,居民和游客望山不能登山、山不能游園、游園不能環山。”今年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張志華,山東省眼科研究所(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青島眼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喬鎮濤等25位代表聯名提出了《關于高品質保護提升太中央公園和浮山森林公園的議案》,并被確定為大會議案。

“山體綠地不該封閉起來,而應該在保護的前提下開放,真正還綠于民、還山于民、造福于民,讓全市人民共享寶貴的生態資源。”張志華在議案中提出,突出生態保護、強化“綠肺”功能,打通無障礙環山生態綠道,將太山區域整體打造成太中央公園,建成惠及更多市民、吸引外地游客、提升城市品質形象的新地標。

“植物是生物多樣的重要組成部分,得益于青島得天獨厚的環境氣候,青島擁有豐富的植物品種。”張志華認為,開放山體綠地,其中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提升園林植物的品質。“將更多的珍稀樹種、本土植物培育,并通過綠道等方式展示給大眾,兼具觀賞和教育,意義深遠。”張志華提出,太中央公園生態綠道建設項目體現了開放山頭的豐富意義——開放植物資源、開放文化歷史,觀賞融合科普,實現園林生態保護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 打造東園花海 青島太平山中央公園 完工時間 國家植物園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