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尋訪阜陽“小修小補”守藝人

時間:2023-02-28 16:57:31    來源:中安在線    

磨菜刀剪子嘞……扒鍋扒盆嘍……曾幾何時,這些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是否喚醒了您的回憶?現如今,在高樓林立的阜陽城區,這些磨刀修盆的手藝人又身在何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將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

阜陽城區“小修小補”行業現狀如何,中安在線記者在阜陽城區進行了實地尋訪。

清晨六點,二里井菜市街又熱鬧了起來。青菜蘿卜皮、排骨豬坐臀,要一塊、少五毛,在討價還價間,城市的人們開啟了一天的生活。再過一個小時,菜市街東邊的“老王修理鋪”也要開門營業了。

“早七點到,晚七點走。”老王名叫王仲位,這樣的習慣,他已經堅持了二十年。“二十年前我就來這里開店了,那時候周邊還都是趴趴房,月租才一百塊錢。”

老王的店面不大,里面卻一應俱全:修自行車、補鍋、修理小電器、配鑰匙等等。這些手藝,都是老王這些年摸索著學來的。來找老王修鞋補鍋的,都是附近的街坊鄰居。

不過,這間小店遠沒有看上去那樣繁忙。大多數時候,老王是用那臺大頭電視打發時間。

“現在月租都漲到一千塊錢了,單干一樣不行,利潤低,也掙不到錢。”老王說,就比如以前騎自行車的多,現在都騎電瓶車了。

看著屋外往來的人群,老王更希望有年輕人來跟自己學學這些老手藝,“都不干咋辦呢?這些手藝失傳了多可惜。”

臨近中午,八十四歲的趙懷義騎著電動三輪車,穿過一條又一條巷子,來到了東城墻菜市街。城里的這些巷道,老趙已經走了三十年,“哪個菜市街我都去過。”

三輪車里的工具不多,三塊磨刀石,一條綁著手搖砂輪機的凳子,比較先進的電動砂輪機綁在了三輪車尾部。“磨刀石有粗有細,先用粗的后用細的。”老趙解釋說,“這樣磨出來的刀刃亮,切東西還快”。

“以前少不了磨刀,收莊稼那會是最忙的,家家戶戶割麥需要磨鐮刀。”三十年前,老趙的磨刀事業達到頂峰,一度跑到了東北,“那邊磨刀的多,價格也高。”

“現在磨刀的少了,二十、三十也掙過,百兒八十也掙過。磨一把刀兩塊錢,一天才能磨多少把?”雖然磨刀的少了,但鄰居們的熱情沒有減。

“老趙吃了沒?”“老趙今個上哪逛?”“老趙給俺這刀磨磨!”聽到這些話,老趙的心里特別舒坦。

同為從業多年的老手藝人,如果說老王在堅守小店,老趙走南闖北,那老姚的事業就有些起伏了。

老姚名叫姚明邦。十多年前,他是溫州一家鞋廠的開發設計員,曾做到鞋廠經理的位置,年薪近20萬。“當時覺得鞋廠賺錢多,我就想著自己回來創業。”可當他回到家鄉自立門戶后,老姚發現做鞋和賣鞋是兩回事,“自己創業虧了不少錢之后,我就在老師范學院這邊開了個小店。”

中安在線記者注意到,老姚的店里有個 “手自一體”補鞋機,既可調節補針頻率,也節省了體力和時間。這是他自己動手制作的。

“手搖著太累,我才動手去做這個補鞋機,把它改成電動的了,不用手搖,想匝幾針就匝幾針。”讓老姚至今都引以為傲的是,這個“發明”曾引起阜陽師范大學一位教授的關注,“他看我設計的補鞋機子怪好的,還帶學生們來我這里參觀學習,在這兒看了一個多小時。”

“鐺、鐺、鐺……”清脆的敲打聲,飄蕩在小東門巷子西頭,與一旁北城小學瑯瑯的讀書聲此起彼伏。

此時,張全意正在修理鍋把手。錘子、沖子、老虎鉗,各種工具在張全意手中游刃有余,相互配合之間已經拆下了壞的鍋把。隨手扒拉一下腳下的鐵盒子,一顆粗細合適的釘子找了出來。“這個鍋把換幾個螺絲,快的很,你稍微等一會。”老張告訴顧客。

1983年起,老張就在小東門西頭開了這間修理鋪子,到現在已經40整年了。輝煌的時候,外地人都趕到這里找他修鍋補盆旱工具。

門面房里,用蘆葦、竹竿編排的隔墻依然堅挺,銹跡斑斑的鐵盒子里裝滿了不知從何時就積攢的螺絲釘,一塊滿是窟窿眼的木板見證了這個小店幾十年來的人來人往。

當昔日的吆喝聲成為記憶,一代手藝人的輝煌或許已成過去。雖然王仲位、趙懷義、姚明邦、張全意等一批老手藝人依然堅持著自己修補事業,但他們在接受中安在線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對手藝失傳的擔憂,“這些小修小補看上去不起眼,但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希望感興趣的年輕人也來學學。”(記者 張云山)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