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垸合作社再生稻秧盤俏銷。
智能溫室內,綠油油的蔬菜種苗生機盎然。
無人插秧機自動插秧。
(資料圖)
荊州是農業大市,素有“魚米之鄉”“中部糧倉”等美譽。開春以來,荊州各縣市區搶抓農時,積極開展以糧食生產為重點的春耕備耕工作,確保完成春季糧油生產目標。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春耕備耕現場,感受田間地頭滿滿的“科技范兒”。
北斗導航+無人駕駛
一名機手同時玩轉5臺農機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丙全 通訊員 周櫟 徐凱
5月1日清晨,在一陣陣歡快的農機馬達聲中,監利市黃歇口鎮興華智慧農場迎來了又一個大忙天。
沿著寬闊平整的機耕路進入農場,一邊是一排排現代化育秧大棚,一邊是裝有智能設備的高標準水稻田。
育秧棚內10多位工人吆喝著起苗、裝框、上車,好不熱鬧。“大家加把勁,爭取今天把這批秧苗插完!”農場負責人畢利霞騎著電動車,一路和工人們打著招呼,來到水稻田間查看。
水稻田里機聲隆隆,一臺臺智能農機大顯身手,卻不見幾個人影:無人旋耕機按照設定路線作業,翻起陣陣泥漿;無人插秧機自動插秧、轉彎、掉頭,不一會兒,田間便披上了新綠;稻田上空,無人機來回掠過,均勻地噴灑著藥肥……
“這些都是去年添置的智能農機,設備、系統一共花了600多萬元。”畢利霞欣慰地說,“有了這些高科技設備,今年春耕輕松多了!”
“這些機器都裝上了北斗導航駕駛系統,完成定位和參數設置后,就能在田間自動作業。”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操控著手中的平板電腦說,“傳統農機作業是1人1機,現在通過多機協同,1個機手可以同時控制5臺農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興華智慧農場流轉耕地26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近兩萬畝,畢利霞被譽為“女糧王”。去年5月,興華智慧農場被納入全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成為我省首批北斗智慧農場之一。
“應用北斗導航、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水稻生產實現全過程數字化管理。”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相東介紹,智慧平臺能自動采集水稻生長數據,實現精準施肥、澆水和打藥,還能在機插后判斷是否需要補苗,大大降低田間管理成本和損失。
智慧農場帶來的好處,讓畢利霞深有體會。“現在農村勞動力短缺,插秧農忙時很難請到人。2021年春耕,我把工錢漲了一倍,還是請不到足夠的人手,最后誤了農時,導致部分地塊減產。”她說,智能農機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也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節約了不少成本。最關鍵的是能保證農時,如果沒有這些設備,插秧至少要多10天。
2022年,在這些智能設備的助力下,興華智慧農場將種植面積從2200畝擴大到2600畝,這對于畢利霞來說,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天氣好的話10天左右就可以插完秧,能騰出更多時間給周邊的村民做好服務。”
監利是農業大市,擁有“全國水稻生產第一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多塊金字招牌,2021年入選全國第一批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從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到大規模機械化、再到現在探索智能化,監利農業不斷升級。
“發展機械化、智能化農業,是大勢所趨。”監利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柳少平說,去年,監利共爭取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資金4750萬元,引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購置農業現代化設施設備,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今年第一批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986萬元已發放到位。在農機購置補貼的助力下,監利全市現有各類農機具達到1.28萬臺套,農機總動力擁有量177.8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84%,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5%。
“稻—再—油”輪作
“一田兩收”變“一田三收”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通訊員 肖莎 楊文
5月5日,洪湖市峰口鎮洪衛村,65歲的村民聶德智一大早便下到自家稻田里,給秧苗灌水。“上月底在合作社買了1000多個再生稻秧盤。”聶德智說。
眼下,再生稻在洪湖受到廣大農民青睞。再生稻,即水稻“一種兩收”,是指在頭季水稻收獲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萌發為再生蘗,再收獲一季水稻。
“再生稻再生季全程不打農藥,省工、省種、省肥、省育秧,綠色節本增效,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村支書張傳明說。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2019年,洪衛村村兩委“領辦”天城垸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再生稻400余畝,還為當地農民提供育秧和收購服務。
天城垸是洪湖市春露農業合作聯合社20多家成員單位之一。聯社理事長曾斌介紹,目前聯社輻射周邊農戶種植再生稻約9萬畝。
“早在三國時期,洪湖就有再生稻栽培記載。”曾斌回憶,過去再生稻產量不穩定,碎米多,費工費力,不受農民“待見”。
2013年,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彭少兵教授任湖北水稻創新體系首席專家。他帶領再生稻創新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及省農科院作物栽培、育種、植保、土壤肥料等多學科專家開展協作攻關。經過10年努力,團隊取得了再生稻良種選育、工廠化育秧、生產全程機械化、高產豐產等關鍵技術成果。
在專家指導下,春露合作社再生稻畝產從150公斤提升到460公斤,整精米率從30%提升到42%。春露品牌再生稻與省內外多家超市、大型企業、學校及經銷商簽訂了供銷合同,并進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社區。2019年,以每斤50元的價格出口日本。
洪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鄭普兵介紹,洪湖出臺政策對再生稻種植戶按照每畝200元進行獎補,鼓勵和引導種糧大戶種植再生稻,目前再生稻面積已發展到30萬畝。洪湖再生稻米被認證為“國家綠色食品”和“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為讓畝產效益最大化,去年10月,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在洪湖建立早熟油菜品種試驗示范基地,探索“稻—再—油”模式,“一田兩收”變成“一田三收”。今年4月底,中國油料作物研究所與春露聯合社共建的“稻—再—油”輪作試驗示范基地揭牌成立。同時,由省農科院自主培育的湖北首個再生稻專用品種“秧蓀1號”也在洪湖試點種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作為“長江流域再生稻產能提升和優質高效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項目首席專家,彭少兵介紹,針對目前再生稻推廣仍存在缺乏適合機收專用品種、頭季機收碾壓毀蔸率高、高產穩產不易實現等問題,他率領的團隊將發起新的“挑戰”。
“水上育苗”禾苗壯
“育苗工廠”全年不打烊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丙全 通訊員 許露陽 梅五松
春耕備耕,育苗先行。
4月24日上午,位于沙市岑河鎮的童河蔬菜專業合作社育苗基地,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內,地面上、水箱上、空中管道上,各種綠油油的蔬菜種苗生機盎然。
童河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經過多年發展,先后被評為荊州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湖北省特色產業科普示范基地,并被納入湖北省科技推廣體系。近年來,合作社累計投入1100多萬元發展工廠化育苗、設施化栽培、標準化生產,目前年可育苗7至8批次,全年不間斷,年育苗量可達3000萬株。
走進溫室,一排排齊腰高的水箱苗床格外引人注目,水面上密密麻麻地生長著白菜、辣椒等蔬菜種苗。無論是剛剛冒頭的小芽苗,還是即將出圃的大秧苗,只要是同一塊苗床上的種苗,大小、高矮基本一致,長勢良好。
“這是多功能新型苗床,使用泡沫盤進行無土水上育苗,上面還可以架設托板實現多層育苗。”周永宏介紹,傳統的育苗技術人工成本高,水、肥、溫難以精準控制,育苗效果不理想,于是從省農科院引進無土水育苗技術,并設計制作了相應的水上育苗設備,育出的苗根系發達,苗株整齊,成活率高,抗病性強。前幾年,合作社引進圣女果新品種,使用無土水育苗技術大獲成功,苗株成活率可達到95%以上。
“育苗這個活兒不簡單。不懂科學不行,沒有設施也不行!”周永宏介紹說,“現在溫室內風機、地暖、遮陽、保溫等設施一應俱全,相比普通農戶,合作社集約育苗更方便,品質也更有保證。”
“溫度27.6,濕度77.1,光照18.5。”溫室電子屏上,顯示著實時監測數據。周永宏看了一眼數據,便掏出手機打開內保溫層,溫室上空的薄膜便自動收卷起來。“溫室內的設施都連上了網絡,控制系統和手機終端相連,隨時隨地都可以查看數據,操控設備。”周永宏說。
成熟的管理,完善的設施,過硬的質量,讓童河蔬菜專業合作社聲名遠播,目前服務菜農5000多戶,面積8萬多畝,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區。
去年,合作社在省農科院指導下,成功試制了20多個菜薹品種,讓周永宏信心大增。今年,他從內蒙古引進土豆新品種,進行技術改良,成功繁育2萬多斤,增收8萬多元。
“現在市場對種苗的品種、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周永宏拿起一盤圣女果苗說,“這個品種的苗子能賣到3塊多一株,比普通品種貴了近一倍,還供不應求呢!”
“希望能通過優質種苗促進設施化栽培擴面增量,引導蔬菜種植大戶綠色種植、科學種植。”周永宏說,規模化、集約化育苗是大勢所趨,合作社將進一步打造集蔬菜產業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培訓、種苗繁育與供應為一體的基地。
30多位專家
“科技鬧春耕”
到田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丙全
4月7日,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荊州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30多位專家,走進公安縣黃山頭鎮肖家咀村等地,開展“科技鬧春耕”活動。
一大早,村部培訓室座無虛席,一些晚到的村民搬來凳子聽講。專家們就雜草防控、集中育秧、再生稻栽培等技術,分別向村民作了詳細講解。
隨后,專家一行來到鑫云家庭農場走訪。“去年收成怎樣?”“有沒有病蟲害?”“一個棚里幾只蜜蜂授粉?”省農科院院長游艾青等專家走進大棚邊看邊問。
“多虧專家指導,去年20畝西瓜地賺了30萬元。”農場負責人張云說,“今年面積擴大到150畝,專門請了4位技術員抓日常管理,5月份就可以出瓜。”
在宏蓮種植合作社,一排排大棚里育滿了嫩綠秧苗。專家們注意到,通風口附近的秧苗長得格外稀疏。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秘書長羅炬問:“老潘,今年溫度沒控制好吧?”合作社負責人潘道剛苦惱地說,“今年剛播種就遇到低溫,出芽慢,長得也慢。”
“現在規模做大了,設施也得跟上。”羅炬建議說,“育秧得控制好溫度,趕緊把暗房建起來,簡陋一些不要緊,規模夠用就行。”
潘道剛又帶著專家看了浸泡的稻種,幾番請教之后,心中豁然開朗。臨走,潘道剛拉著專家加了微信。
當天,省農科院和荊州農科院共同捐贈了200冊科技書籍和價值5萬元的生產資料,荊州農科院與宏蓮種植專業合作社簽署科技合作協議。
荊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從國介紹,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省農科院以及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對荊州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一批先進科研成果在荊州落地生根。目前全市農作物優良品種普及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全程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8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以上。
小長假
413萬游客
打卡荊州
5月5日從荊州市文旅局獲悉,“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413.9萬人次,同比增長46.71%;實現旅游收入24.96億元,同比增長76.70%。
自4月份以來,首屆楚文化節、中國電影大數據盛典、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請賽等大型文旅活動賽事相繼在荊州舉辦,以及荊州亮相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提前預熱了荊州“五一”文旅市場。“五一”小長假期間,荊州市旅游產品豐富多彩,例如荊州方特攜手瀏陽焰火協會打造“鳳出荊楚”主題焰火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游區推出楚風樂舞實景演出,荊街舉辦童話三國嘉年華、非遺文藝晚會,楚王車馬陣開展“跟著小楚來考古”活動,沙市洋碼頭文創園舉辦第三屆文創藝術節,洪湖悅兮半島、石首桃源小鎮、松滋洈水景區也舉辦了系列“致敬勞動者”主題文藝匯演以及戶外露營等活動。
據統計,“五一”期間,荊州全市A級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70.26萬人次,星級飯店平均出租率達78.3%。荊州博物館日均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在全省10大熱門景區中排名第二。楚王車馬陣總游客量、總營收均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游客量同比增長449%,比2019年增長126%;總營收同比增長568%,比2019年增長156%。荊州古城、荊街、荊州方特等景點也表現火爆。
小龍蝦+包子
監利擦亮
特色產業名片
5月5日,第五屆監利小龍蝦節暨第四屆監利毛市佬面點美食文化節新聞發布會稱,監利小龍蝦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包子饅頭等面點營業額均達到300億元。
“全國每10只小龍蝦,就有1只產自監利。”監利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昌好介紹,近年來,監利市大力推廣以蝦稻共作為主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全市蝦稻共作面積穩定在108萬畝以上,2022年小龍蝦養殖總面積148萬畝,產量16.3萬噸,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全市現有小龍蝦加工企業28家,小龍蝦產地收購市場150多個,小龍蝦餐飲業500多家,年加工交易量20萬噸以上,年出口約8000噸。
監利市也是中國四大“面點師之鄉”之一,以毛市鎮為代表的“監利面點師”是全國第二大勞務品牌,也是我省首屆勞務輸出品牌和第四批重點勞務品牌。據統計,監利面點從業人員多達10萬余人,包子店3萬余家,品牌連鎖店1萬余家,遍及全國各地,影響和帶動全國近50萬人就業。此前,監利已連續舉辦17屆毛市佬面點師培訓暨技能比武大賽和3屆毛市佬面點美食文化節。
公安縣
首屆“黃山曉黛”
生態旅游季啟動
4月28日,公安縣首屆“黃山曉黛”生態旅游季啟動儀式,在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黃山頭生態旅游區月亮湖景區舉行。
當天下午,啟動儀式現場表演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歌串燒、公安說鼓子、小品等節目,正式拉開本次生態旅游季序幕。10對新人在眾人見證下,舉行了一場充滿傳統儀式感的婚禮。活動現場還設置農產品展示區,公安縣各鄉鎮企業代表來到現場,通過現場請游客試吃、面對面銷售、開直播賣貨等方式推廣產品。
黃山頭鎮位于荊州市南部,湘鄂兩省交界處,既是山清水秀的風景區,還是紅色教育基地、休閑度假的“天然氧吧”。其中月亮湖景區一直是公安縣休閑娛樂和舉辦相親活動、集體婚禮的重要場地之一。近年來,黃山頭生態旅游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年均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
本次旅游季以民俗婚慶作為核心載體,安排有黃山曉黛“知良辰”大型婚俗文化綜藝活動、黃山“騎”趣壟上自行車趣味挑戰賽、黃山星光帳篷音樂匯、“黃山四季”文旅攝影展、黃山有味民俗風情趕集會等五項活動,將公安的好山好景、風土人情、產業發展、人才工程等元素融匯其中,推廣公安文化旅游品牌。
關鍵詞:
上一篇:環球看熱訊:中國科技創新治理仍存挑戰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中信建投最新研報表示,生豬產業鏈當前為去庫存與被動去產能并行階段,去庫存即春節前未出的大豬及春節后壓
2023-05-08 08:24
日經225指數開盤下跌0 2%,報29095 46點。日本東證指數開盤下跌0 1%。韓國首爾綜指高開0 7%
2023-05-08 08:37
仙琚制藥(002332):收到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一致性評價受理通知書,標志著該品種一致性評價工作進入了審評
2023-05-08 08:28
天風證券(601162)研報認為,2023年傳媒行業以底部反轉為核心趨勢,一季度已見報表層面明顯得到改善,估值層
2023-05-08 08:23
晨豐科技(603685):控股股東求精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正在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
2023-05-08 08:22
□記者張春宇一遍遍勤學苦練換來“人機合一”的境界;醉心科研,只為彌補產業短板;為治理“油田水患”,數年
2023-05-08 07:54
今年5月1日,《信訪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一周年。為大力推進《條例》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山
2023-05-08 07:43
我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促融提質,加快發展現代服務經濟
2023-05-08 08:00
□記者付玉婷報道本報濟南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5部門近日印發《山東省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
2023-05-08 07:58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總收入超過2019年同期數據。熱門景區門票提前約滿、上海出
2023-05-08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