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青島漁民自發成立民間海馬保護組織 資金瓶頸困擾發展

時間:2021-09-06 13:22:08    來源:半島都市報    

資金瓶頸困擾發展

資金短缺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大伙。

志愿者們說,如果專程巡護,出海一次的油錢等成本至少得上千元。為了節省開支,他們一般在出海作業期間順道進行巡護,就是這樣,巡護一次的成本也高達300元。休漁期間,在岸上開展公益培訓、印制發放宣傳材料等,同樣是一項較大的支出。

劉樹杰介紹,從2019年底至今,他們先后兩次獲得相關基金會的資助,共計11萬元,這些資金用在了購買電腦、相機等設備,以及對出海志愿者的補貼等方面。這也是該組織成立以來,收到的僅有的兩筆資助。

李和鋒是藍灣公益團隊會計,對每一筆資金的去向,他都要記錄在冊,做到有據可查。他說,2019年底獲得8萬元資助,看上去不少,其實在完成設備采購等支出之后,發放到幾位隊員手中的補貼只有每人4000元。

漁民出海捕魚,一網撈上來除了魚蝦,還會夾雜著大量的海底垃圾。很多漁民把魚蝦分揀出來后,往往會將垃圾又拋回大海。大量廢舊塑料等垃圾沉睡海底,令大海不堪重負。之前,藍灣公益團隊曾利用肥皂作為獎品,“交換”漁民從海上帶回的海底垃圾,僅5艘船就“回收”了1000多斤。

在劉樹杰的規劃中,除了要進行公益培訓和巡護,還準備開展凈海行動,號召漁民自覺帶回海底垃圾,并進行適當獎勵。他粗略算了算,如果正常開展下來,一年至少需要投入20多萬元資金。然而,他們今年的資金支持只有3萬元,“很多公益活動,想做卻做不了。”

劉樹杰算了算,這幾年,他個人在公益方面的投入達到了8萬元。自創立以來,他和其他團隊成員們多次湊錢渡過難關,至今仍備受“缺資金”的煩惱。

公益團隊亟待“走出去”

劉樹杰還有一個非常迫切的愿望,那就是盡快走出西海岸,到青島其他區市和周邊城市開展海馬保護公益宣傳。

去年,他曾從媒體上看到了一則消息,周邊某市多人因為買賣海馬被公安機關查處。這則消息令劉樹杰感到十分焦急,“如今,依然有個別漁民缺乏法律意識和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偷偷買賣海馬,這也說明我們公益機構的工作不到位。”他稱。

“經過多方持續努力,如今在西海岸沿海碼頭上,再也沒有敢賣海馬的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保護動物,如果買賣就違反了法律。”劉樹杰認為,當務之急,要盡快走出去,讓更多的漁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海馬的行列中來。

此外,目前團隊成員主是要本地漁民,而且多數隊員年齡偏大,學歷層次偏低,大部分人都不會使用電腦,有的還不會講普通話,這也不利于更大范圍地開展活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劉樹杰說。

最好與本地企業長期合作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海龍科專家組東亞負責人、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副教授張雄博士介紹,海馬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非常關注的海洋珍稀瀕危魚類,目前我國海域約有16種海馬,青島瑯琊海域屬于其中的日本海馬,其種群密度之高在全國范圍內都非常少見。作為一位漁民,劉樹杰帶著團隊盡心盡力地呵護著這片海域,并且做出了成績,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舉動。

對藍灣公益團隊面臨的困境,張雄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雖然已有公益機構進行資助,但基本上都是短期行為,一般都不超過3年。“我們更希望得到10年以上的長期資助,這對海馬保護和公益團隊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張雄也希望,在對海馬棲息地的保護中,有更多的民間志愿者能參與進來。按照張雄的設想,未來還籌劃在瑯琊一帶海域構筑水下“海馬旅館”,通過合理投放人工魚礁,既讓海馬免受外界干擾,讓它們真正在這里定居,也有助于漁業資源修復。

張雄認為,成熟穩定的NGO一般都有一個或多個企業與其長期對接,從而形成良發展。“最好尋找青島本地的相關企業,通過長期合作從根本上解決公益團隊面臨的發展瓶頸問題。此外,因為海馬是海底層環境健康的指示生物,有海馬的海域基本上生態系統較為健康,可以成為本地海產品外銷的一張名片。”

草根公益還需多方助力

“這些年來,劉樹杰船長對我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已擔任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的張秀梅教授高度評價自己的“老搭檔”。

讓張秀梅院長感到驚訝的是,有時候遇到一些難題,劉船長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知成功解決。比如,2015年,張秀梅教授開展金烏賊保育網式魚礁實驗時,起初沒有成功。劉樹杰分析認為,可能是流速過快導致金烏賊卵無法黏在魚礁上。他大膽調整方案,換到了一個流速較低的地方進行實驗,結果魚礁上很快收集到了密密麻麻的金烏賊卵。張院長說,劉船長還是個熱心腸,對待老師和學生就像自己家人一樣,讓大家都非常感動。她認為,劉樹杰發起的公益活動吸引了眾多漁民參加,這是非常好的一個開端,也是一個積極的嘗試。

在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青島項目總監李真真看來,藍灣公益團隊當前遇到的難題,在很多公益組織發展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她說,海馬保護雖然是一個略為“冷門”的公益項目,但這項工作非常重要,關系到海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從全國范圍來看,雖然漁民自發成立的公益組織有不少,但像他們一樣專門從事海馬保護的組織,這是唯一的一個。”

“現在已經有一些專業的基金會等機構表示看好藍灣公益項目,但是要想得到資助,還需要公益團隊在項目設計等方面做好籌劃,以符合標準和要求。”李真真說,這些工作相對較為繁瑣,僅靠漁民朋友們自己恐怕難以完成,需要專業人才助力。(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鄭成海(署名除外))

關鍵詞: 青島漁民 民間海馬保護組織 面臨難題 資金瓶頸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