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探訪青島齊長城遺跡 尋蹤歷史往事傳承好長城精神

時間:2022-06-20 10:06:37    來源:半島都市報    

回溯齊長城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春秋戰國時期,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為防御鄰國入侵,鞏固后方,所以齊國首先在這里修建了長城,以防晉魯等中原諸國。戰國時期,戰局改變,原來的車步兵結合沖擊作戰,被步騎兵的野戰和包圍戰代替,“備邊境,充要塞,謹關梁,塞路徑”成為當時的需求。戰國齊威王初年始將原來的長城向東展修,筑長城至黃海海濱。齊長城經春秋戰國一百七十余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余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于完成了齊國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作為春秋戰國史上的古戰場,齊長城比秦長城還要早470多年,是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起源地,是中國長城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作中國“長城之父”。

西海岸新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郝智國先生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齊長城從濟南市長清區一直向東,到西海岸新區入海,全長600余公里,史稱“千里齊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獨具山東特色的文化資源。“齊長城青島段從諸城市史家夼村進入青島西海岸新區境內,先后經過六汪鎮、鐵山街道、王臺街道、膠南街道、靈山衛街道、辛安街道、靈珠山街道、長江路街道等8個鎮街,最后從于家河村東北入海,由西到東貫穿全境,全長56.077公里(包括消失區段),墻體分為土墻、石墻和山險三種類型”。

一代傳承

前輩留文脈,護城人上崗

楊家山里,初聽會被認為是村莊的名字,其實是一個統稱。

鐵橛山,海拔595米,山勢險峻,樹木豐茂,“鐵橛懸泉”被譽為古膠州八景之一,山頂水流“溽夏不流,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時傾,又似聞流水一曲,不減廬山瀑布云”;月季山,海拔393米,山石峭立、松柏疊翠,水質清澈、清秀幽靜,山谷遍植月季,花香四溢;睡牛山,海拔261米,山上的仙牛蹄印,在當地流傳著神奇的傳說。這3座山峰鼎足而立,連綿起伏,首尾相銜,形成一片蜿蜒狹長的谷地。

谷地上,散落著西北莊、大下莊、黃泥巷、上溝等8個村莊,居住的人家幾乎都姓楊。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山外人不易辨清哪個村莊在哪里,山里人到山外,也只講是山里,久而久之,楊家山里便成了這些村莊的代稱了。

趕往齊長城百果園景區,是為探訪齊長城月季山東坡段。在楊春燕經理的帶領下,穿行于誘人的果香中,與蹦跳的野兔擦身而過,小松鼠翹著尾巴消失在樹林里,景區的生態豐富而多彩。

齊長城遺址起伏于月季山上,始于月季山東嶺,終點止于大下莊北山,總體呈西東走向,墻體為土(砂)石混筑,內部用夯土筑成,兩側用石塊壘砌,充分體現了齊長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砌筑特點。墻體現存狀況較好,地勢變換多樣,是西海岸新區段土石混筑墻體的代表。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5年開始搶救性保護修繕工程,2019年經山東省文物局驗收通過,修繕長度850米。修復完成的部分本體寬約5米,側面有寬約3米的漫道,兩側設有保護界樁和保護標志碑。

和月季山齊長城遺址情況相似,西海岸新區域內齊長城的修筑,普遍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不僅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就勢來興建,建筑材料也主要是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夯筑的土、砂就是從長城兩側附近就近挖溝取土來的,大小不一的石塊則取材于附近的基巖,所以齊長城的建筑形式與八達嶺、嘉峪關等明長城的磚石結構不同,缺點是本體結構并不穩固。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拆毀列國長城以后的兩千多年里,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除少數關隘被歷代修復利用外,絕大多數齊長城墻體處于廢棄狀態。

保護迫在眉睫。

據2006年至2010年資源調查,齊長城經7市、17個縣(市、區),總長度641.32公里,遺址遺產總量260處。而由于自然風雨的侵蝕和近代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齊長城的西海岸新區部分區段已經消失,現在留存的長度為30多公里,目前共認定遺產22處,包括墻體19處,山險2處,烽火臺1處。

對這一歷史文化瑰寶,山東省強化保護,各地通過開展法規體系建設、資源調查認定、加大修繕力度、聘請巡護員、安裝攝像頭等多種措施,著力維護齊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近些年來,齊長城的保護逐漸得到了完善,排查隱患,并實施了“紅黃綠”段保護管理,成效顯著。

“我們堅持保護性修復的工藝方法,在護坡砌石過程中不用任何現代工藝,全部采取干砌方式,實現砌石與夯土緊密結合,自成一體,最大限度還原其歷史風貌。”西海岸新區博物館館長翁建紅說。

提到具體的措施,郝智國說:“齊長城歷年來得到西海岸新區文物部門的重視,首先對全區的齊長城資源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并聘請了沿途鎮街和長城沿途村落的老黨員、老書記,有責任心的村民,作為長城保護員,21段遺跡,聘請了21位保護員,他們每周去巡查保護。去年以來根據省文旅廳的統一安排,在全省的長城沿線,按照每公里齊長城招聘一個社會公益崗的要求,全區一共招募了56個公益保護員,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有力有序。”他還透露,西海岸新區在省內較早啟動了齊長城保護,也是國家文物局立項的段落最長、修繕的長度最長的縣區,“根據考古勘探的情況立項5段,總體的修繕長度現在已經超過了10公里,我們齊長城的修繕保護工作也是在省內,獲得了領導和專家的認可”。

歷經滄海桑田,至今仍然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的齊長城正受到越來越用心地呵護,其沿線的土地上也不斷發生著“日月換新天”的滄桑巨變。

一種融合

厚重加休閑,遺跡與公園

雄踞東方,輝耀千年。

齊長城凝聚著先民們的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

清咸豐七年(1857年),膠縣靈山衛(膠南設置后改隸膠南)一帶出土三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分別是“子禾子釜”“陳純釜”“左關”,就是舉世聞名的“齊國三量”,戰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齊國量器,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齊國量器。

據西海岸新區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子禾子釜”又名“丘關釜”,銘文上說,某某立事歲,子禾子負責丘關之釜的校驗和征收關稅,官吏使用標準量器,不得犯戒舞弊,如若違犯有關規定,改變釜的容量,則視情節輕重予以不同懲罰。這篇銘文,是中國至今所見最早有關度量衡管理的法規條例。

“陳純釜”也稱“左關釜”,銘文是這樣記載的:其記陳猶立事歲,命鑄作校驗左關之釜,其容量取法于廩釜,在安陵亭使用,由陳純敦責其事。確定了管理區域和管理者的責任。

“齊國三量”三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都有“左關”“丘關”字樣。左關與丘關,均是齊長城在青島近海處一帶關隘的名稱。靈山衛地處齊長城海陸關隘,戰國時齊國在此設立關口,委派官員對該區域進行賦稅管理,并專門鑄制量器,說明此地非同一般的戰略地位,反映了齊長城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溝通南北貿易往來中所發揮的重要調節作用。

曾經,它是捍衛家國安寧的長城巨防,歷經戰火的洗禮;而今,則成為一條歷史與文化的長河,雄偉而又自信地奔流不息!

“感受齊長城的古老厚重,體驗齊長城的時尚休閑”,是省文旅廳走近齊長城媒體行活動的主題。厚重的歷史正在一步步發掘中,而時尚和休閑是文旅的融合,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在全面展開,成為提升文化休閑體驗,增進人民文化福祉的重要手段。省文旅廳提供給半島全媒體記者的數據顯示,目前,齊長城沿線已創建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58家、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11家,長清、沂水等13個縣(市、區)成功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今年梳理公園建設項目150個、重點項目20個,齊長城一線五村、齊長城紅葉柿巖等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重點儲備項目。

青島齊長城文旅融合正在進行中。

青島齊長城百果園景區建成集齊長城文化宣傳、研學教育、觀光采摘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生態園區;楊家山里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抗日戰爭時期,是濱海和膠東兩大戰略區的交通樞紐、青島革命的搖籃,繼楊家山里抗日戰爭紀念館之后,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也正在完善中。

“還有目前正在建設的,齊長城的徐山文化公園,現在正在規劃建設之中,估計九月左右就能夠建成,與廣大市民見面”,郝智國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未來將繼續堅持長城的保護工作,把基礎工作做好。在保護好的基礎上,結合省里的統一規劃,包括齊長城文化公園建設規劃,齊長城保護規劃,把長城的文化資源,包括和周邊景區鎮街的產業項目相結合,把長城文化發揚光大,傳承好長城精神”。(張文艷)

關鍵詞: 探訪青島齊長城遺跡 尋蹤歷史往事 齊長城青島段 傳承長城精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